(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专题十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概览时空定位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线索:线索1: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成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等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并使马克线索归纳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线索2: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20世纪2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25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2)康梁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3)维新思想的意义。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2)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考点一维新思想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纲呈现考点一维新思想自主学习一、地主阶级“师夷长技”思想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1)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张主动了解外国情况,设立译馆。(2)魏源编成的①《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②“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洋务派:提倡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教材补遗体用之争“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提出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末)(1)代表人物及主张a.康有为:出版④《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符合社会发展潮流。b.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c.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d.严复:出版《天演论》,宣扬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2)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最终因遭到顽固派镇压而失败。(3)意义a.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b.维新派宣传了西方⑥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意义。c.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⑦革命思想的传播。思维启迪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说:“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材料中康有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观点:只有变法才能图强;变法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问题:反映了康有为反思器物之学,主张制度之学。教材补遗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主题康梁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及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演进史料呈现史料1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合作探究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史料2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有在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史料3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读史指导1.史料1中信息“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表明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学宣传西学,“透露出叛逆色彩”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学否定君主专制。2.史料2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3.史料3中信息“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2,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提示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原因。提示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儒家思想处于正统地位,运用它可以减少变法阻力。史论归纳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必然会失败。(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1.(2018课标Ⅲ,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考点集训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严复“有意”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由此排除B、C两项。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A解析材料中“‘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这是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来审视民族危机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思想并未实现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他不可能成功扭转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3.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说:“19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20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下列史实符合亨廷顿这一说法的是 ()A.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清末新政D.洋务运动戊戌变法C解析戊戌变法发生于19世纪,是清王朝为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自救运动。清末新政发生于20世纪初期,是清王朝为应对日益严峻的革命形势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故C项正确。4.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清议报》和《新民从报》两种刊物上发来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C解析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故A项错误;根据“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故B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方,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考点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②尊孔复古的逆流。自主学习2.概况(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③《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④胡适、鲁迅等。(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4)活动中心:北京大学。3.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的小说⑤《狂人日记》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提倡⑥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4.意义(1)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3)是一场全面的⑦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5.局限: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教材补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陈独秀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出任文学院院长,《青年杂志》也迁至北京出版,并自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改为《新青年》。从1918年1月起,《新青年》全部刊登白话文,并开始使用新标点,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和沈尹默等人轮流编辑,不久,鲁迅加入编辑部,五四运动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编。自1920年9月1日第八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刊物,反对无政府主义和伪社会主义思潮。1922年7月,《新青年》休刊。《新青年》初为月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迁往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四期后休刊。1925年4月,《新青年》复刊,为不定期刊,出五期,次年7月停刊。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背景:十月革命和⑧五四运动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2.代表人物:⑨李大钊、陈独秀等。3.主要表现(1)发表文章:李大钊先后发表《庶民的胜利》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2)展开论战: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进行反驳。(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4.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思维拓展新文化运动与文化转型(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