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2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概览时空定位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以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两条知识线索:线索1: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农业在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营方式,其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包括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式,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线索归纳线索2: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古代中国长期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导致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现象;(3)赋役制度;(4)水利事业的进步。2.手工业的发展:(1)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模式;(2)纺织业、冶炼业、陶瓷业的主要成就。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考纲呈现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基本耕作形式。2.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取代了原先的耦犁;唐代出现了①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自主学习教材补遗曲辕犁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重大改进:(1)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作灵活省力。(2)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二、土地制度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周王所有。2.战国时期:②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朝前期:曾推行③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4.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导致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使大量农民破产,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三、赋役制度1.古代农民承担的赋税以田亩税和人头税为主要形式。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中国古代农户除了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外,还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四、水利事业的进步1.战国时期:李冰修建④都江堰,郑国修筑郑国渠。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⑤“井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非常成功。3.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⑥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4.宋代:水转⑦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概念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思维启迪仔细观察下列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变化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从图2到图3历经千年,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变化:反映了古代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由直辕到曲辕,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土的深浅,提高了耕地质量。问题: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主题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史料呈现史料1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史料2元民以农为本,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合作探究史料3(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读史指导1.史料1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2.史料2反映了20世纪初河北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其仍然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且具有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3.史料3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从官员动员、改进技术和赈灾减负等方面概括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2,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提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根据史料2、3,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史论归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封闭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3)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4)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剥削压榨和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其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制工具的使用。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1.(2018课标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集训B解析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2.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C解析春秋后期,我国冶炼技术刚刚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规模宏大,故B项错误;春秋后期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说明此时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农业工具的改进),故C项正确;当时南北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故D项错误。3.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上述诗文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A.重视历法指导B.关注生态环境C.讲求精耕细作D.注重农事时令D解析材料中“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表明中国古代农民注重农时,故D项正确。4.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在佃农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C.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B解析根据材料“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定额租则在佃农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反映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放松,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一、古代手工业的基本形态自主学习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其产品主要用来交纳①赋税和家庭消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②消费的产品,以赢利为目的。3.官营手工业(1)从③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2)“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其产品主要满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3)官营手工业的技术工艺的传承是④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4)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限制。二、古代手工业的成就1.纺织业(1)先秦: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后来出现了家蚕丝。(2)汉代:丝织品经过⑤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4)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福建、广东等地,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6)明代:纺织业作坊或工场中有众多的雇工,在一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⑥自由劳动力市场。2.冶金业(1)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2)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⑦春秋晚期的遗物。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在许多地区有大量出土。(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⑧煤炭做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3.陶瓷业(1)唐朝独特的美术陶制品⑨“唐三彩”曾风行一时。(2)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除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外,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3)唐宋以来,著名的瓷窑有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和陕西耀州窑等。(4)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⑩粉彩瓷器工艺,其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易错辨析官营手工业并不是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据主导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思维启迪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上述材料体现了民间手工业怎样的特点?提示:民间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易失传。教材补遗陶器和瓷器从制作原理上讲,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但是陶器和瓷器有本质的区别。陶器一般为黏土(含少量高岭土)做胎,烧制温度不超过1200℃,通常上釉或不上釉,胎质未完全烧结,有吸水性,无半透明性,敲击声低闷。瓷器是用瓷土(含高岭土、长石、石英等成分)做胎,表面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经1400℃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坚硬,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无论厚薄皆半透明,敲击声清脆。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料呈现史料1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史料2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合作探究史料3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