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概览时空定位线索1:20世纪50—70年代的经济建设本条线索主要包括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前三个时期:(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期。(2)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曲折和失误。(3)“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线索2: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然后推广到城市。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后来逐步推进,形成崭新的对外开放格局。以邓小平南方谈线索归纳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目标。第1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3)“一五”计划;(4)“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纲要求考点一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考点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考纲呈现自主学习考点一社会主义改造与“一五”计划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①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2.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②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③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三、“一五”计划1.成就: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2.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三大改造1.形式(1)农业:组织农民加入⑤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⑥公私合营的高潮。2.意义:⑦1956年底,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易错辨析“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思维启迪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及举措。提示: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工业品市场需求扩大;国家要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举措: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教材补遗国家资本主义(1)定义: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存在的,同国营经济相联系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私营工商业属于国家资本主义。(2)从生产目的上看: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的,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的。(3)从性质上看:这种经济带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成分。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性质上有很大区别的两种经济,不能混为一谈。(4)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但其主要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中国采用国家资本主义,主要是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题“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特点和实质史料呈现史料1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合作探究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史料2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2%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读史指导1.史料1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2.史料2主要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优势。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提示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提示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史论归纳“一五”计划提出的背景、特点和实质1.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特点(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4)渐进性和长期性。(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1.(2018课标Ⅰ,31,4分)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考点集训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从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2.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B.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设C.国家对工业建设认真慎重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从编制到正式通过历时4年,反映了国家对工业建设的认真慎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在制定过程中谨慎认真,并且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不能反映出当时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故D项错误。3.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A.走合作化道路B.没收为国营企业C.全行业公私合营D.资本家自愿捐献C解析依据材料“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4.(2018安徽合肥质检)“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2.5%~3.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 ()A.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B.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C.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D.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D解析旧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故“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才有材料中“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阶段2.5%~3.5%的增长速度”,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工业增长率比欧美国家高,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冷战对欧美国家的影响,C项错误。考点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自主学习成功探索(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①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重大失误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对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纠正错误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②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教材补遗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改称为“三面红旗”。“三面红旗”的出现,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二、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约八千千米,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③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3.能源方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教材补遗票证制度又称为“第二货币”,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了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直到1993年,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三、“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一片混乱。2.“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1)1971—1973年,④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2)1975年,⑤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复苏和发展。3.“文革”的影响(1)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3)“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轻巧识记20世纪50—70年代的成功探索与失误思维启迪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提示: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教材补遗统购统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