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导航考纲解读命题规律(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宗教改革;(6)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日本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1)多数课标地区仍是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和改革成败得失的原因以及教训(2)近几年命题将古代的改革、近代的改革或者中外改革综合对比命题考查,逐渐从对单个改革的考查向对多个改革的综合考查发展(3)近年全国课标卷、海南卷等以新材料为依托,利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教材未涉及的其他改革,这一考向仍需要重视考点一商鞅变法1.改革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主干整合2.主要内容(1)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3.性质: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是一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矛盾突出。(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主要内容(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5)移风易俗,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改革背景(1)阶级矛盾尖锐: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税负担日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军队数量激增,军费开支高涨,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北宋初年加强专制集权的负面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主要内容(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省兵”措施,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改试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具有改良性质的改革。4.评价(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变法的失败: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人民反对,变法最终失败。(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考点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1)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2)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亚历山大二世充分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2.改革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可以得到一块需要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改革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对其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目标有积极作用。(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考点五明治维新1.改革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事件使日本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改革内容(1)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3)文化教育: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政治体制:建立近代天皇体制。3.改革评价(1)积极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使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考点六戊戌变法1.改革背景(1)民族危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康、梁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2.变法内容(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取士。3.变法失败(1)矛盾激化: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控制大权并逐步着手镇压。(2)戊戌政变:标志着变法失败。4.变法评价(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观念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考向一汉武帝纪年方法改革典例1(2018课标Ⅰ,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考向探究“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考向二近代中国警察制度改革典例2(2018课标Ⅲ,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考向三现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典例3(2018课标Ⅱ,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评价改革的原则(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其次,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重难归纳(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二、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