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29讲 近代中国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思想文体科技文明历程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单元概览时空定位近代百年中,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包括以下两条知识线索:线索归纳线索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造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2)仿行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线索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纲要求1.维新思想:①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表现。②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③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实践、作用。⑤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提出维新思想对我们打破思想牢笼、与时俱进的启发。2.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指导思想及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②“民主”与“科学”的含义。③评价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扬弃观。考纲呈现考点一维新思想考点二新文化运动考点一维新思想自主学习一、西学东渐(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加剧,中西方联系加强。(2)为了解西方,抵御外侮,一批先进中国人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2.代表人物(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编译①《四洲志》。(2)魏源: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编写《海国图志》,提出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3.影响(1)“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误区警示林则徐、魏源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传播“师夷长技”的思想,未真正付诸实践;仅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未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教材补遗西学东渐: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二)体用之争1.背景:19世纪60—90年代,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表现(1)洋务派:倡行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2)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影响(1)积极性: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局限性: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概念辨析抵抗派与洋务派: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两派虽都是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教材补遗“体用之争”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争论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三)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前期支持“中体西用”;后期提出了改良政治、实行④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4.影响:对当时知识分子把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但未形成理论体系,也未付诸实施。(四)维新思想1.背景(1)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人物代表作思想特点地位或影响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⑤儒家经史相融合为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梁启超《变法通议》积极宣传⑥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变法的根本是“变科举”维新派的宣传家谭嗣同《仁学》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严复编译《天演论》借用⑦进化论原理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3.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1)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意义: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误区警示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根源在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易混辨析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思维启迪有人描绘了一幅《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漫画。根据所学知识,请思考: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现象:康有为表面上将孔子宣传为改革家,实质上是借孔子之名以减少变法阻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合作探究主题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呈现史料1“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张之洞《劝学篇·循序第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会通第十三》史料2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封建统治制度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史料3“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读史指导(1)史料1说明了洋务派眼中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巩固清朝统治。(2)史料2说明了维新派对“中体西用”的看法:应该要变的是“体”,是制度,而不是技艺。(3)史料3从“中体西用”的效果上进行了评价: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1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史料1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提示(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巩固清朝统治。理解: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2)史料2、3分别从什么角度否定了“中体西用”思想?提示史料2: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史料3:从改革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3)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综合上述史料,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提示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善于将世界先进文化(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也不可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中国当代的改革,既要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史论归纳全面理解康梁维新思想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戊戌变法运动。(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康梁借助儒学变法的原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另外,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2)主观原因: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不足。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3.评价(1)进步性a.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b.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c.康梁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2)局限性:既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1.(2019山东青岛期初)“今日翊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材料意在说明 ()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西方的政治制度远不及中国C.向西方学习要结合国情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考点集训A解析“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反映的是“中体西用”思想。根据“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可知“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B项错误;材料主张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结合国情学习西方,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学习西方科技的作用,D项错误。2.(2018广西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