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七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选考部分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导航考纲要求命题规律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考查重点:高考对选修内容的考查多来自教材之外,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注重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的融合渗透。◆考查方式:从命题特点看,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从命题方式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从设问方式看,一般为两问,主要考查改革的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一、商鞅变法(一)背景1.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主干整合2.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广纳贤士,决心变法图强。(二)措施1.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2)建立什伍组织,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任免官员。(4)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1)“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三)历史作用1.政治: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经济: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3.军事: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必要性(1)经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政治: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2.有利条件(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3)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二)内容1.经济(1)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2)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2.政治(1)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按照政绩的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2)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3)社会风俗: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改行汉制。(三)历史作用1.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局面。2.民族关系方面: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3.政治方面(1)缓和了社会矛盾,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2)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三冗”问题:北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2.“两积”局面: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形成;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使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3.社会危机:“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的共识。4.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二)内容1.理财之法: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强兵之法:实行“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以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对“恩荫”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要求对官员子弟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以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三)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2.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四、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背景1.经济上: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与西欧国家有很大差距。2.政治上: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农奴反抗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专制。3.思想上:十二月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要求进行社会变革。4.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尖锐化。5.主观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只有变革才能自救,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二)内容1.“二一九法令”(1)政治: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经济: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赎买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3)组织: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1)司法改革: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废除旧的等级法院,实行公开审判,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2)地方自治: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三)历史作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但改革很不彻底。改革中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引起了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强烈愤慨。五、明治维新(一)背景1.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1)政治: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行幕藩体制,等级森严。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2)经济: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外交:幕府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2.黑船来航的冲击:1853年,美国以武力打开日本大门,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3.思想:严重的民族危机、洋学的传播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使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4.政治基础和纲领:改革派开展武装倒幕成功,建立明治政府,以《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二)内容1.政治(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宣布“四民平等”,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3)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经济(1)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发展民用工业。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间企业的兴起。3.文化(1)倡导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思想文化。(2)教育兴国,确定“国民皆学”方针,建立近代教育体制。(3)“求知识于世界”,重视传媒,发展新闻出版事业,传播启蒙思想。(4)生活习俗西欧化。(三)历史作用1.积极(1)政治: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2)经济:通过殖产兴业,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3)文化: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被打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4)国际: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行列;日本是东方国家中,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经验。2.局限性(1)政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长期垄断政权。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2)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导致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3)文化:藩阀为维护专制统治,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4)国际: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六、戊戌变法(一)背景1.必要性(1)甲午战争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加税收,导致人民负担沉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2.可能性(1)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3)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等主张。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二)过程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其中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3.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组织机构:1898年4月,保国会成立。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5.百日维新(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3)评价: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但是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三)历史作用1.政治: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3.思想: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4.文化: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形成。5.社会生活:维新派摒除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6.精神遗产: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四)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力量对比悬殊。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重难归纳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