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概览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懈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线索归纳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党和国家有着许多正确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与人民地位的变化、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的实施紧密相关。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②三大改造。③中共八大。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⑤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⑥“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考纲呈现考点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考点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考点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在①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优先发展②重工业。2.开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3.成就: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概念辨析“过渡时期”:所谓过渡,是指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误区警示“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化的面貌,工业化并未实现。▶图证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显示农、轻、重投资比例失调,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知识图解“一五”计划▶思维启迪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1952年1956年1957年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上表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呈现怎样的趋势?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其原因。提示:趋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原因:经济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适应工业化的要求进行三大改造;政治上,1954年宪法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苏联的援助。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③农业生产合作社。(2)1955年,全国掀起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3.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国家采取利用、④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2)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3)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5.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⑤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知识图解三大改造的实质▶巧记乐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二、三”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思维启迪中共中央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将农民“组织起来”的理由及举措。提示:理由: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工业品市场需求扩大;国家要帮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举措: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农村建立起来。主题全面认识“一五”计划◆史料呈现史料1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合作探究史料2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史料3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史指导(1)由史料1中“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2)由史料2中“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可以看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3)史料3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目标和道路选择,由“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可知中国领导人正在走上探索自己建设道路的征程。◆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始的,其制定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提示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经济命脉,重工业基础薄弱。思想基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史论归纳“一五”计划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及实质1.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3.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4.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考点集训C解析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中“1950年”不符,故A项错误;该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化生产,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中“1950年”不符,故D项错误。2.(2016课标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投资额占比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或压缩,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3.(2019湖北黄冈质检)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党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上呼吁: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这一呼吁针对的是 ()A.“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势头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右倾保守思想C.知识分子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D.“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56年”“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值“一五”计划时期,这一呼吁主要针对的是“一五”计划后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冒进倾向,A项正确。“盲目冒进的计划”属于“左”倾错误思想的表现,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掀起于1958年,D项错误。考点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自主学习一、中共八大召开1.主要内容(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于先进的①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历史意义:在“八大”路线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二、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背景: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2.内容(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发动以③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3)人民公社化运动:以④“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影响(1)“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概念辨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反映了生产关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反映了片面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知识归纳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十年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两个探索问题:阶级斗争问题和经济建设的规模与速度问题。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国情出发。▶图证历史上面是20世纪50年代反映中国社会状况的两幅图片:攀梯“摘棉花”反映了“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吃饭不花钱”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办公共食堂。“大跃进”和人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