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八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 岳麓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部分选考部分第十八单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导航考纲解读命题规律1.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1)凡尔赛体系的构建;(2)华盛顿体系的构建;(3)“非战公约”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3)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2)中东战争;(3)两伊战争;(4)海湾战争。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考查重点:从考查的内容看,侧重考查战争对世界和平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思考。从考查的知识点看,主要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世界反战运动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等。◆考查方式:从命题形式看,多以新材料作为命题载体,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从命题角度看,反思战争、追求和平是高考试题命题的主题价值所在。高考命题与时政热点联系密切。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原因主干整合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列强对世界市场和殖民地争夺的矛盾。2.军事上: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促进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它们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3.物质上: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预示着战争会更加残酷,并潜藏着更大的危险性。4.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5.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阶段时间主要战役或事件影响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对德国宣战,俄国退出大战,中国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二)进程(三)后果1.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2.使西欧遭受沉重打击(1)经济:西欧经济受到重创,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一时难以恢复。(2)政治: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3)精神文化: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3.美日迅速崛起(1)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2)日本经济在大战期间得到长足发展。4.引发革命与独立的浪潮(1)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德国和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2)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相继分崩离析,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批民族独立国家。(3)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一)凡尔赛体系1.巴黎和会召开: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凡尔赛宫召开处置战败国和巩固战胜国成果的和平会议,史称巴黎和会。1919年6月28日,签署《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内容包括:重划德国疆界;限制德国军备;规定德国赔款;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2.凡尔赛体系建立:《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和协约国集团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战败国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建立的战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3.凡尔赛体系的影响(1)使欧洲基本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调整了欧洲各国的关系,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的独立。(3)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二)华盛顿体系1.华盛顿会议召开:“一战”后,美、日、英三国为争夺亚太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1921年11月,美、英、日、中、意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讨论远东太平洋问题。2.华盛顿体系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建立了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3.华盛顿体系的影响(1)调整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日本并没有放弃独霸中国、称霸亚太的野心,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埋下了侵华战争和日美战争的祸根。(三)国际联盟1.由来: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纲领”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2.国联盟约(1)国联盟约的宗旨是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国联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大会、行政院及常设秘书处。(2)作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手段,国联盟约还包括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3)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3.成立:1920年1月,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4.作用(1)积极:战后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恢复战后经济,处理国际争端,等。(2)消极: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成为它们维持霸权的工具;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5.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国联正式宣布解散。(四)《非战公约》1.签署: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非战公约》。2.内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争端。3.作用(1)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爆发的原因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重要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3.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激化。4.外部原因(1)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事实上充当了法西斯的帮凶。(2)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二)走向世界大战1.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2)1936年,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成立听命于军部的内阁,日本法西斯体制确立。2.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1)非洲:1936年5月,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2)欧洲: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挑起苏台德地区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在德、意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叛军颠覆。(3)亚洲: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4)三国轴心形成:1936—1937年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扩大(1)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莫斯科战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原因:法西斯的侵略给世界带来灾难;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2)过程①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美国与英国结盟。②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苏联发声支持。③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形成。(3)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从根本上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转折(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是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点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2)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3)阿拉曼战役(1942年10月):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5.胜利(1)召开国际会议,协同作战会议时间参加国主要内容开罗会议1943年11月美、英、中签署《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德黑兰会议1943年苏、美、英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苏、美、英商谈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美、英、苏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以美、英、中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2)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英、美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取得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3)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4)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5)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战后,人类的理性进一步得到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2.改变了世界格局。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受到严重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个大国;世界重心逐步向太平洋地区转移。3.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在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殖民体系彻底瓦解。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美苏“冷战”的形成1.原因(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其内容和具体实施构成了战后的世界格局,即雅尔塔体制,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苏联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3)矛盾激化: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全球战略矛盾对立。2.表现(1)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3.特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所进行的是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2)在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二)美苏争霸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1)特点:美苏关系出现了一些“和解”的迹象。但“和解”只是表面的,美苏两国没有放弃对世界霸权的争夺,双方的争夺达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使得世界动荡不安;战略态势是美攻苏守,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表现:戴维营会谈、第二次柏林危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2)表现①缓和: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义”的新外交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苏;1975年,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1983年3月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关系紧张。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特点:出现美苏的第二次“缓和”;苏联开始转攻为守。(2)表现: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理论;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签署《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三)“冷战”的结束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冷战”格局结束。五、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一)朝鲜战争1.背景:朝鲜半岛分裂,两个政权对立;美国推行霸权政策。2.概况:1950—1953年,中国抗美援朝,中朝军民联合战斗,迫使美国签署停战协定。3.影响(1)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性局部战争。(2)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二)越南战争1.背景(1)二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