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经济文明历程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概览时空定位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下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及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线索归纳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中国古代的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3.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市的交易时间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4.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之一。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12讲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考纲要求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③耕作方式的不断进步。④小农经济的成因及特点。⑤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⑥土地制度的演变。2.手工业的发展:①冶炼业、纺织业、陶瓷业的主要成就。②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③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考纲呈现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主学习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发展历程: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地域差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形成规模。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②刀耕火种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工具。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③牛耕技术出现并得到推广。4.唐代:长江下游一带出现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和筒车等。▶概念辨析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图证历史古代农田灌溉工具的革新与应用图片分别为曹魏时期、唐代的水利灌溉工具:翻车与高转筒车,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重视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革新、应用,也表明水利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芍陂、⑤都江堰、郑国渠陆续建成。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⑥坎儿井是其中的代表。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春秋时期:自耕农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特点: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采用⑦“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3)作用: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4)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误区警示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知识图解耕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演进▶思维启迪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分析其原因。提示:现象: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变法的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私田取代公田)。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1)性质: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的⑧贵族土地所有制。(2)内容: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公田”被大量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进行的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4.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⑨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二)土地兼并1.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2.表现(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十分激烈。(2)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3.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4.措施:统治者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误区警示均田制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它是指政府把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分配给农民,也分配给官僚地主,其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统治。▶知识图解土地制度变迁▶易误辨析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很广泛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发展历程(1)产生:早在战国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汉代已比较普遍。(2)发展: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3)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评价:佃农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知识图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思维启迪“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根据材料指出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影响。提示:变化:从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影响:促进了生产力和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确立封建制度;为百家争鸣奠基;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三、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朝代表现特征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出现了像建康一样的大城市江南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二)过程▶思维启迪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明朝时期籍贯在南方的内阁大学士远远多于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北方南京浙江福建四川广西江西湖广广东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272611922212517135112总计:114总计:48主题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史料呈现史料1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合作探究史料2元民以农为本,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史料3(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读史指导(1)史料1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2)史料2反映了20世纪初河北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其仍然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且具有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3)史料3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从官员动员、改进技术和赈灾减负等方面概括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2,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提示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2)根据史料2、3,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提示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史论归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统治者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3)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主题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史料呈现史料1“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史料2鱼鳞图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图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读史指导(1)史料1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表明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2)史料2中“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说明鱼鳞图册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土地所有权,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由“赋役之法定焉”可知黄册的编制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了有效法律根据。◆问题思考(1)史料2中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提示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土地所有权,保护了农民利益,抑制了土地兼并;使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2)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提示变化:由土地国有变成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史论归纳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沿革及其规律1.沿革(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2)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包含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2.规律(1)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2)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4)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1.(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