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1.王位世袭制(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2.分封制(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3.宗法制(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4.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5.突出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独立性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一语点拨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历史解释1.从文化自信、文明传承角度看夏商周的贡献(1)文字: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2)宗法分封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了积极作用。(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4)华夏民族: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存在至今,成为世界上文明没有间断的民族。(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先秦时期文化认同意识的形成2.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宗法制的影响(1)专制时代延续该制度。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从反面体现了该制度,明朝朱元璋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是从正面体现了该制度。(2)对后世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国同构)和思想观念(积极,如尊祖敬宗,注重家庭建设;消极,如过分重视家庭人情关系、重男轻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3.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1.先秦(萌芽)王位世袭制使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规定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继承。2.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3.西汉(发展)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建立“中朝”制度,加强皇权。二、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4.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5.宋元(加强)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6.明朝(强化)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7.清朝(顶峰)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亲政后,设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一语点拨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历史解释1.史实(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2)汉朝①郡国并行制: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②王国问题的解决: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威胁了皇权,汉景帝采取削藩政策,还用武力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进一步削弱王侯权势,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③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3)唐朝①地方体制:实行道、州、县三级制。②藩镇割据: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4)宋朝①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5)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6)明朝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监察、军事。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认识(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一语点拨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1.趋势(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历史解释2.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1.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①夏商周:实行世官制,贵族子弟依靠血缘等级继承族权。主要依据:血缘。②汉代:实行察举制,官吏察访举荐。主要依据:德行。③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授官。主要依据:门第。④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由考试选官;明清实行八股取士。(2)趋势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②选拔方式:由地方官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四、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一语点拨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是:世官制(爵位、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③选官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④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1.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2.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3.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科举制的特点历史解释2.监察制度(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并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一语点拨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深入,从而加强了皇权,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对监察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察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增大,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历史解释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