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苏联)史第六单元国别史1.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①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②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③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④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直接原因)。(2)内容:农民获得人身自由权;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份地,但付清赎金之前需负担一些临时义务;加强了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一、近代时期(3)结果:成功。原因: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4)评价①性质: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进步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③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制度,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2.侵略中国:17世纪中叶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3.在欧洲:先后与英法缔结军事协定,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4.文化艺术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画家列宾。二、现代时期1.政治状况(1)1917年的两场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沙皇专制;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前提。(2)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巩固新生苏俄政权。(3)1936年苏联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4)1991年“八一九”事件、12月苏联解体。2.经济状况一战破坏俄国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引发严重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探索适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经济结构畸形、经济体制僵化——形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留下严重的后遗症→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先后经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破除斯大林模式;最后,国家政权质变,苏联解体。3.对外关系(1)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沙皇专制和临时政府的垮台,但被排除在巴黎和会外。(2)十月革命时期:发布《和平法令》,要求退出战争;一战后,苏俄(联)日益成为欧洲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3)参加二战,是二战的主战场;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构建战后国际关系,形成两极格局。(4)二战后,通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等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峙,导致德国分裂;中苏关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与朝鲜战争,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经互会、华约解散,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5)冷战结束后: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说明1.苏联是20世纪崛起的世界大国。十月革命、斯大林的工业化模式、二战使苏联逐渐成为能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抗衡的政治力量。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留下重要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