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一主观题——概括分析专题五非连续实用文本阅读练前提醒全国卷主观简答题的基本题型就是信息筛选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认真研读题干,绝对接受题干的指令,从原材料中筛选整合信息;其次,依托文本,整体感知,划分材料的内容层次,明确关键句;再次,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语句,提炼关键词,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是什么,都是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表述的;最后将相同的合并,相关的并列,不同的分类。特别注意图表中的信息,它们中有时也有答题要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阅读文签:新闻+长征运载火箭材料一: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截至2019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15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日报》2019年4月1日)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11日报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至2019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17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3月12日)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圈点勾画并简要概括出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参见文中画线部分)(2)在概括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12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B.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C.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D.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拉升了我国工业制造能力。√123解析“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错,从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来看,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不在4代之中。解析“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错,从材料三的“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可知,居世界第一位的应是年度发射次数。12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B.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C.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更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D.长征火箭在2018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123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6分)答案①国家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颇具竞争力。②任用人才方面: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不拘一格用人才,让青年人才挑大梁。③技术创新方面: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关键技术。(每点2分)审题要点题目关键词是“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秘诀”。读文指导根据题干的提示性要求,需要通读三则材料,把握材料内容,重点关注材料中关于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秘诀”(原因)的相关信息。从材料二中的“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来看,科技创新和突破关键技术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原因。从材料三中的“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和“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来看,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和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是分不开的。据此分析,可以从国家机制、用人体制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概括即可。123123答题点拨解答时,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和题目要求,在材料中找到关键性语句,然后分角度概括要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分)阅读文签:新闻+机器人新闻材料一: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AI(人工智能)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材料二: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他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材料三: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圈点勾画并简要概括出三则材料的侧重点。(2)在概括三则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解析“广泛应用”错,材料一说的是“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456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解析由材料三“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