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二论证分析专题四论述类文本阅读练前提醒三步解法1.抓要素,细读文。首先要把握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类型,边读边梳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找出文中论点,整合论据材料,判定论证方法。2.析选项,明关键。剖析选项考查的关键点——立论前提、论证角度、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点与论据的关系。3.回原文,细比对。比对时要抓住敏感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异,做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比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阅读文签:学术论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社会性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一,人们是否处在彼此之间能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中。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熟人社会,人们相互之间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每天差不多要和同样的人打交道,相互关注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就为及时做出社会性道德评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熟人社会中的人都彼此知根知底,这就为对每个人做出全面准确的道德评价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熟人社会中,一个评价结论一旦给出,就会对评价对象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如果社会性道德评价给予一个人的是好名声,他就会由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善待;反之,他就会由此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孤立。不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的角色。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摘编自韩东屏《论社会性道德评价及其现代效用》)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迅速地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参见文中画线部分)(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12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熟人社会中,对个人的评价结论具有持久性,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统一的社会舆论才会对评价对象产生威力,否则,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C.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首先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D.三个外部条件的作用并不等同,前两个条件缺失,社会道德评价仍然具有一定的效力。√123解析A项“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在对该人没有做出新的评价之前,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可知,是在做出新的评价前都不会改变,而不是“新的评价难以改变人们的态度”。B项“只会使评价对象不放在心上”以偏概全,由原文“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一回事”可知,评价对象会有两种表现。C项“其次要有较强的道德感或正义感”张冠李戴,由原文“更重要的是,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可知,其次的是“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123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C.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并阐明第三个条件最重要。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三个外部社会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效力。√解析“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错,文章没有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内在”联系,只是论述了各自对道德评价的作用。12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彼此间相互了解、关注,才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社会性道德评价。B.只有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才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C.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那么社会性道德评价对评价对象的导向效力也相同。D.社会性道德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效力,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性道德评价。√解析“如果人们所处的外部社会条件相同”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社会性道德评价的导向效力及其强弱,除了要以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为内在基础,还会受三个外部社会条件的制约”可知,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还有“被评价者的心理机制”。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阅读文签:时评+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可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为此,需要充分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要了解城市运行各方面、各领域的真正需求,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智慧城市建设绝不仅仅是购置一些冷冰冰的技术设备,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城市发展,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摘编自吴晓林《智慧城市建设须注重可持续和包容性》)练前读文(1)速读全文,迅速地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参见文中画线部分)(2)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用最简练的语言完成下面的结构导图。答案456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的组成部分,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B.智慧城市万物互联、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能有效促进社会治理升级。C.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有智无慧”的问题与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有关。D.智慧城市建设要以包容性发展为准则是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解析A项“因存在诸多需深入探究的问题而成为时代热点”强加因果,原文“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然需要深入探究”只是客观论述,没有因果关系。C项“城市智能管控领域存在的局限性”曲解文意,由原文“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可知,是“局限在城市智能管控领域”,而不是“存在局限性”。D项“针对‘有产无智’问题提出的发展新理念”错,由第三段“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第四段“更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成功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技术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推动城市居民广泛有序地参与城市发展,以此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整个城市包容性发展”可知,应是针对“有慧无惠”提出的。456456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大量篇幅分析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问题,彰显了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B.文章以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为事实论据,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的观点。C.文章指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要坚持两个原则,并没有去分析二者的关系。D.文章围绕智慧城市,明特点,谈作用,摆问题,讲办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456解析“论证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风险的观点”错,本题答题区间是第三段,仔细阅读本段,不难发现,此段的结构是总分结构,先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有产无智”“有智无慧”和“有慧无惠”)结合一些城市的错误做法展开论述。所以本段的观点应当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456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一定不会有智慧城市乃至数字中国的建设。B.即使我们解决了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三大问题,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理想预期。C.城市居民只有运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才能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D.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负面效应,就应该了解城市的真正需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析“只有运用人工智能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才能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无中生有,由第三段“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可知,“全面革新城市发展要素”和“获得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惠”没有条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