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全国高考卷共设置14套,其中每套试卷设置2道主观题,1道以中国区域为命题背景,1道以世界区域为命题背景。注意2019年有变化,卷Ⅰ、卷Ⅲ为2道世界区域背景的试题,卷Ⅱ为2道中国区域背景的试题。综合分析这28道主观题,可归纳出以下特征。1.考点指向的明确性模块高频考点出现频度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及其影响5年10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年10考人文地理农业区位及农业生产的影响5年16考工业区位及工业生产的影响5年10考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5年9考流域开发与治理5年3考2.关键词要求的集中性(1)从设问的“指令词”来看指令词分析说明简述指出推测解释判断数量39处27处12处13处8处5处3处(2)从设问的“核心词”来看核心词原因条件特点理由措施作用变化数量44处13处10处7处5处5处4处3.字数变化的规律性高考主观题以图文材料的形式呈现,其字数多少影响考生的阅读速度和审题准度,而答案字数的多少则影响考生的书写速度、规范度和卷面布局的美观度。因此,把握近几年主观题这两方面的字数及其变化规律,有助于考生提升审题质量和得分效率。2015—2019年全国试卷必考主观题及答案字数统计:(2015年为卷Ⅰ、卷Ⅱ的平均数,2016—2019年为卷Ⅰ、卷Ⅱ、卷Ⅲ的平均数。)(1)从文字字数上反映出的规律①就主观题字数而言:2015—2017年呈上升趋势,2018、2019年略有下降,但字数也保持在600~700字,阅读量较大。②就答案字数而言:2015—2018年答案字数呈上升趋势,2019年有所下降。(2)从文字字数规律得到的启示①强化阅读速度。通过分析主观题的字数变化可以看出,加大主观题的阅读量是高考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这也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全民阅读”相吻合。因此,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高文字材料的阅读速度,培养准确、快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②强调书写速度和地理知识使用的灵活性。答案字数的增加,显性要求是考生要提高书写速度和质量,隐性要求就是考生在作答主观题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知识与材料信息相结合,全面、系统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理论层面。1.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看,贯穿人地主线,凸显价值引领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是人地关系问题,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从近几年的全国卷来看都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地理问题,把人地协调观转化为可评价的行为体验,从而增强考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度和责任感。举例如下:年份、题号素养考査2019全国Ⅰ卷·T36以澳大利亚的汽车产业为载体,考查工业的相关知识。所给区域较大,但是设问新颖,遵循“小切口,深挖掘”的原则,极好地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018全国Ⅰ卷·T37以乌裕尔河的演变、治理和保护为线索,引领考生关注国家生态环境及其建设年份、题号素养考査2017全国Ⅱ卷·T36以山西焦化产业调整和布局的变化为主题,要求考生用可持续发展观分析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污染问题,并找出减少污染的具体措施,深入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感悟和谐发展之道2016全国Ⅰ卷·T36以广西茉莉花产业为背景材料,联系茉莉花种植与气候、地势的关系,茉莉花茶产业聚集效益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综合体现了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复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时,要坚持以人类活动为研究的出发点,以人地关系发展为思考主线,以人地协调观为落脚点,感悟相关试题的命制规律。2.从学科内容考点选择看,重视气候因素,强化整体性观点气候作为自然环境的关键因素,具有广泛的迁移应用性。近年来试题将“气候”要素广泛运用到试卷中,用于分析气候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考查整体性原理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举例如下:年份、题号素养考查2019全国Ⅰ卷·T37以里海演化过程中,地壳、地形、水文、气候等要素共同发生变化为核心,充分体现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统一演化过程和地理事物具备时空变化特征。本题地理特色明显,对地理事物动态变化过程描述透彻,强调对学生综合思维的考查2018全国Ⅰ卷·T37考查对区域气候特点的推测和判读年份、题号素养考查2017全国Ⅱ卷·T37考查白令海峡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封冻期徒步穿越、修建跨海大桥的影响2017全国Ⅲ卷·T36(1)要求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2016全国Ⅰ卷·T36(1)考査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6全国Ⅰ卷·T37(3)考査天气条件对拍摄的影响2015全国Ⅱ卷·T36(3)考査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在复习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时,要把气候作为主导因素,形成链性线索,结合自然地理或区域的整体性,把握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地理特征。3.从题目背景材料组合看,固定“文字+图表”模式,彰显学科特点全国卷对文字材料字数的设置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材料表述精练、信息量大,为了避免无用信息对学生做题思维的干扰,文字材料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每一句陈述都蕴含着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2018年全国Ⅰ卷第37题,呈现乌裕尔河演变文字材料和流域图,文字材料精练、区域图简约,但是问题设置并不简单,问题切口小,但综合性强,思维量大。2015年全国Ⅰ卷第36题,对卤虫生活习性和产业发展的介绍高度凝练,但是四个小题的答案和线索均在材料表述中。这对文字材料的研读和信息提取的能力要求相当高。当然,在答题过程中还需特别强调的是一定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答题,而是要提取其中的信息,结合题目的要求,转化为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答题。全国卷利用图像、表格命题的突出特点是以形式简约的常规图表入题,围绕某一主题深化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成因、影响,从分析地理要素到分析地理要素与具体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图像、表格多选取考生熟悉的样式,但往往简单中见深刻,识图不准,深入不易。在复习时,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夯实读图的基本功,是应对全国卷图示材料的根本所在。(1)从问题的设置梯度看,围绕主题层层递进,深度探究全国卷主观题的设置一般由3~4问构成,从同一主题出发,由自然延伸的逻辑链中的若干问题形成问题组或问题链,要求考生在充分阅读图文材料的基础上层层递进,逐个完成预设问题,如比较地理差异、归纳地理特征、联系地理要素、分析地理成因及评价地理问题等。2017年全国Ⅲ卷第37题,以“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为主题,设计了由3个分析性问题组成的问题组:①根据支流的分布特征,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②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③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3个问题都属于思维层级较高的“原因分析”,需要考生借助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构建问题解决模型,实现从知识结构到问题解决的跨越。综合思维是新的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实际的高考试题中对该项能力的考査已经特别突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知识体系横向和纵向的构建,也要强化在训练中对试题深度和广度的探究,注重层次性和递进性方面的练习。(2)从命制问题背景来源看,关注时事热点,反映新时代主题地理命题涉及的时事背景,不像政治学科那样明显,而是比较含蓄地将时事背景融于题目,以地理试题契合重大时代主题,以宽广的视野精选素材,用地理试题讲好中国故事。2018年全国Ⅰ卷第36题,以中俄能源合作为背景,从地理角度展示了新时代两个大国关系,即在中俄石油领域合作后展开天然气合作开发的新突破。2017年全国Ⅰ卷第36题,以我国在坦桑尼亚兴建剑麻农场为载体,反映“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第37题是探究山地垂直带的变化及环境干预的问题,映射长白山生态破坏及保护问题,这已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生态问题,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呼应。这一类试题多以“小中见大”的方式考查新时代主题,突出学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理智慧和地理贡献,注重考生在解答问题中对重大主题的感悟、理解,提升社会责任感。中国改革和建设进入新时代,新理念、新环境、新事物、新情感层出不穷,都可能随时融入地理试题的创设中。复习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关注环境、家国情怀、“一带一路”、中国梦等知识的获取和情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