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1978年至今)第26讲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和科教文化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一、新时期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一)邓小平理论1.背景(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2)1978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过程阶段时间内容明确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概括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理论走向成熟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的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形成体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_______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材补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4.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6.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7.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8.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10.国家统一:“一国两制”。1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的根本利益。2.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最广大人民【特别提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4)共同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三)科学发展观1.内容(1)第一要义是。(2)核心是。(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4)根本方法是。2.地位(1)2007年,在中共上,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2)2012年,在中共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展以人为本可持续统筹兼顾十七大十八大(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内容(1)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2)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3)对经济、政治、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2.地位: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新时期中国的科教文化(一)科技1.“两弹一星”(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成就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②改革开放后,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④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原子弹【特别提醒】“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2.载人航天技术(1)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成就:2003年10月,“”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果:1973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2)意义: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神舟五号南优2号4.计算机技术1983年研制成功“”巨型计算机,此后不断进步,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5.生物技术(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_______________的时代。(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银河—Ⅰ号人工合成蛋白质(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1)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党和国家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2.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3.内容:艺术问题上“”,学术问题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4.特点:基本性的和长期性的方针。5.实质:“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6.贯彻实施(1)初见成效①原因:受的鼓舞,艺术家创作热情高涨。②表现:优秀作品有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等。“双百”方针老舍青春之歌(2)经历挫折①原因: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②表现: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③危害: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3)文艺的春天①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②表现: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政治问题【易错辨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开基创业(1)制定方针政策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建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事业。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2)成就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人民教育国民教育【教材补缺】1.扫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2.高校院系调整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经过全盘调整,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学界对本次调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多趋向于弊大于利。3.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2.遭遇挫折(1)表现①“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②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人才的缺乏和断层,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3.复兴发展(1)教育改革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教育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20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2)教育投资:在实行国家拨款的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办学,启动“”。(3)边远和落后地区教育: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希望工程【图示解史】现代中国的教育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1.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1)1926年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迁之主因》,对大块大陆运动的方向性提出假说,这是地质力学的萌芽。(2)1945年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3)1948年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4)20世纪60年代初的《地质力学概论》成为地质力学研究的代表和里程碑。◆链接选修◆2.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1)古生物学研究方面,创立科化石鉴定的10条标准,被国内外古生物学家普遍采用。(2)冰川学研究方面,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3.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1)根据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2)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3)研究地震的生成和预测,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概念理解重点深化概念解读考点一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863计划1986年3月,邓小平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批示。1986年11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正式启动。“863计划”以前沿技术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旨在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2.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3.“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解析“科教兴国”战略始于1995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错误;1999年,“神舟”飞船飞行成功,故B项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D项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针对练1(2018·衡阳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认知深化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1)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和平的环境。(4)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5)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2.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1)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