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2讲 改革开放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年)阶段特征第一阶段:1949~1956年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政治: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经济: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科技文化:“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第二阶段:1956~1976年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完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经济: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外交: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科技文化: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第22讲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内容索引主干梳理断点弥补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断点弥补1.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①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的性质。②作用:代行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临时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深化理解】《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来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是合适的。(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1954年宪法所沿用,为后来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两大原则。(2)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意义:满足了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4.“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公民的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制度也不能实行。基本权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2)国内环境: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3)国家利益:新中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另起炉灶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②目的:和平解决和印度支那问题。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④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印度支那地区朝鲜日内瓦(4)参加万隆会议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②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③特点: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殖民主义国家【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2.原因(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3.表现: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四、开创外交新局面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表现: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①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②进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中日邦交正常化①原因: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田中角荣(3)意义①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③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易错提醒】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1972年,而是在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概念理解重点深化概念解读考点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2.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解析1953年12月新中国开始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B、D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针对练1(2018·湖北八市3月统考)1949年11月,毛泽东在给华南分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映出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认知深化1.《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项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制定主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概念解读考点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一边倒”(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是指依附于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解析根据“革命者的眼光”“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等信息可知,这是一种革命外交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政策,故A项正确。针对练2(2018·潍坊高三模拟,7)“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不结盟”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求同存异”方针(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3.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利益,为一定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巨大促进作用。认知深化1.全面认识“一边倒”政策及其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1)“一边倒”方针是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下采取的,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矛盾。(2)在两极格局中,美国的外交孤立使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最终中苏建交,并与苏联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3)两者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点及作用(1)特点(2)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①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的社

1 / 7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