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二轮复习公民的政治生活》类型复习课出课人时间2019.04学情分析经过一轮复习,高三学生知识细节掌握较为全面,但是仍然存在知识掌握不够系统,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时政意识不强等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知识整合与迁移的能力。2.通过高考题的分类探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和理性精神3.通过时整材料的情境分析增强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能力。教学重难点高考题的分类探究以及热点材料的分析解读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编制复习学案1.完成复习学案2.课前同桌互查基础知识3.课前到黑板展示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构建知识体系,落实基础知识。一、导入新课引用习总书记的经典语录进行导入,“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问题设置:1.为什么人民是阅卷人,2.人民是如何实现当家做主的?思考并回答问题:1.为什么人民是阅卷人2.人民是如何实现当家做主的?时政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分层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能自然引出课题。二、构建体系落实细节1.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引导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评价;2.精选本专题的九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展示易错易混知识点的答案。3.解答学生可能会存在的困惑1.个别学生到黑板展示知识体系2.从知识的完整性、准确性、条理性几个方面对知识体系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课堂展示中以及过程性评价中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系。三、探究学习直击高考(主题:高考怎么考,我们怎么办)(一)明确高考考什么1.表格呈现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情:2.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1.明确高考考情:以选择题为主,集中在群众自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热点材料为背景。2.了解时政热点资料,积累时政语言枫桥经验—基层治理经验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建国70周年—制度自信时政语言: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1.引导学生明确考情考向,掌握备考重点2.对高考题进行分类探究,准确把握高考立意,对重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3.激发学生主体,思考并解答高考题思路,能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4.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文氏图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生成,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条理清晰。(二)探究一: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高考怎么考(一)1.展示2014年全国卷1和2015年全国卷2的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我们怎么办(一)2.设置问题:1.对高考题进行思考和解答2.请个别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思路,明确高考考查立意3.学生思考并解答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的内容(三)探究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的区别高考怎么考(二)1.展示2016年全国卷1和2017年全国卷2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2.明确高考题考查立意:社区(基层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我们怎么办(二)1.设置问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是怎样的?(1)共同点:(2)区别与内在联系:3.追问:基层党组织与上述主体的关系?1.对高考题进行思考和解答2.请个别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思路,明确高考考查立意3.思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准确填写文氏图,从而明确他们的共同点,区别和内在联系。明确基层党组织居于领导地位1.利用情境教学法进行热点渗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基层治理问题的理解2.限时训练、独立思考可以提升高三学生的限时思维能力3.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思想成果,提升思考能力4.到讲台展示思维成果,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点拨,可以让思(四)探究三公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高考怎么考(三)1.展示2018年全国卷1和2015年全国卷1高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2.明确高考题考查立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我们怎么办(三)设置问题:人民与其他的主体的关系是怎么样的?(1)人民与国家(2)人民与政府(3)人民与人大(4)人民与党1.对高考题进行思考和解答2.请个别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思路,明确高考考查立意3.思考人民与其他的主体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完善知识体系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居委会)四.热点渗透1.展示政热点:实现乡村振兴——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大)这是首次在党的重大报告中针对乡村治理问题提出要求。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1.阅读并理解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容2.明确自治、法治、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维可视化的成果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5.通过思考青年学生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进行情感升华。增强学科核心素养2.设置情境:枫桥经验的成功做法3.设置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怎样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组织答案5.对学生的思维展示进行评价6.展示答案:引导学生明确枫桥经验创新了基层治理机制(或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了多元共治、良性互动、三治合一7.设置问题:基层治理需要多元共治,那么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去?8.给学生几条建议,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期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基层治理中去,进行情感升华3.了解枫桥经验的成功做法4.限时训练,独立思考: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思考说明新时代“枫桥经验”是怎样化解社会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5.合作探究,讨论并完善自己的答题思路6讲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7.小组交流:作为青年学生,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五.布置课后作业必做1.结合本材料,运用文化和哲学模块知识设置问题并组织答选做2.拓展提升:了解本地基层治理的创新做法。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六、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1.公民主线知识2.易错易混点3.高考这么考、我们怎么办:三种考查类型,三个重点突破4.热点渗透,时政解读,当堂训练总结本课重点内容,进行巩固落实。学生主体,总结本课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落实,提升课堂效果。学情分析:我校高三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刻苦,学习品质好,经过一轮复习,知识细节掌握较为全面,一模考试后,经过二轮复习,已经复习完经济模块的几个专题,对于二轮复习的思路和方法较为熟悉,能够自觉的把握高考考点考点,对高考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解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复习,目前学生仍然存在知识掌握不够系统,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时政意识不强等问题。效果分析:在本次教学中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民是阅卷人。自然的引出本课的复习主题,同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发言中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坚定和自信。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老师主要采用了问题引导法,情境教学法和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复习学案,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在黑板上进行了展示,对易错易混点和细节知识进行自主修改。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同桌互查,进行有效落实。引导学生对高考题思路进行讲解,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总结高考题的考查立意从而引导学生对于重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和突破。在课堂练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限时训练,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高考题的深入研究,课堂重点中高考题进行探究,探究主题为“高考怎么考,我们怎么办”以高考题引路,引导学生把握高考立意,进行重难点的突破。符合高三二轮复习的要求,也符合高三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以总书记讲话做导入,到高考题立意的解读,到时政材料的解读,以及开放式的探究问题,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都充分渗透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既能有效备考,也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分析:本单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主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我国的国体、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行为准则和主要方式等.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决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基本方针;决定了我国的对外活动,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因此,本单元有关国体的内容是全书的统领.从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看,公民的生活不能回避政治的问题,本单元立足于公民个体的政治生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感可知并能参与其中的政治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园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通过对我国的国体、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方式和意义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课前预习案二轮复习专题公民的政治生活一.【高考考情展示】考纲内容高考试题考点考查内容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以选择题为主,集中在群众自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热点材料为背景。热点关注:枫桥经验—基层治理经验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建国70周年—制度自信时政语言: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落实细节突破易错易混点】1、在我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决策权,法律要代表公民的意志,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2、修改《民法总则》,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3、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4.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守法、司法和立法平等。5.行使监督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标志。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农村村委会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由直接选举产生。6.选举权指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7.公民参与“网络问政”,使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或知情权和监督权)不断扩大;8.进行“网络监督”是公民行使法律监督的表现。9.村(居)委会是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基层政权机关,村(居)委会(或村党支部)讨论决定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三、【知识构建】公民的主线知识:人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人民与国家人民与政府人民与人大人民与党四、【重点思考、知识拓展】基层群众自治体系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的区别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基层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区别和联系)3.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时政语言积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十九大)这是首次在党的重大报告中针对乡村治理问题提出要求。自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德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五【高考回顾】1.(2013·全国Ⅰ)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修改通过新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在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中增加指纹信息,同时加大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罚力度。身份证法的这些修改①扩大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范围②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③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④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必要保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2014·全国I)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