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六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指导意见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时空定位线索1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线索2现代中国文艺和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线索归纳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考点呈现考点二“双百”方针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考点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必备知识(3)成就a.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①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b.导弹: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误区提醒“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2.载人航天(1)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③杨利伟升上了太空。(2)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④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成就: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⑤南优2号。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2)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⑥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构图解史现代中国的科技探究点现代中国科技的成就【史料实证】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合作探究史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读史提示(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史料主要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为了防御。(2)史料二说明了我国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国际意义。史料反映了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始,鼓舞了亚非拉和世界人民,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及垄断空间技术的局面。问题思考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提示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史论归纳】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②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1.(2017北京文综)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考点集训史实结论A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1905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C答案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2.(2018江苏单科)《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B答案根据题干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迁移所学可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均属于改革开放前取得的科技成果,故排除A、C、D三项。3.(2018湖北黄冈质量检测)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风趣地用手比画着说:“原子弹就是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A.20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C.美苏等国垄断原子弹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答案据题干材料“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可知二战后,美苏争霸,垄断原子弹,广大国家均受其威胁,“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可知这属于战略生存的需求,故选C项。1.“双百”方针(1)提出a.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b.提出:①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c.内容:在艺术问题上“②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③百家争鸣”。d.成就:老舍的话剧《④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⑤青春之歌》。考点二“双百”方针与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误区警示对“双百”方针概念的理解“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文艺科研领域应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2)曲折(1)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⑥政治问题。(2)表现:王蒙的小说《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寓言诗《蝉的歌》都受到政治批判。(3)春天a.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⑧左”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⑨精神文明建设。b.表现:出现了“反思文学”“⑩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图解历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a.确定教育方向——过渡时期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内容:教育要为 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b.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方针:德、智、体 全面发展;建立起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教材补遗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1964年,刘少奇主席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即:半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工厂、机关的8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964—1965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积极兴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热潮。1965年半农半读的小学在校生已达2500多万人,占全体小学生的21.7%。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不仅能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且通过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两条腿走路”形式,还能发挥农村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2)动乱中的教育a.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 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高考制度被废止。b.后果:使整个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 文化素质大大下降。构图解史动乱中的教育 (3)教育的复兴a.“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1977年,恢复 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战略:教育优先发展。b.20世纪80年代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 义务教育法》。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 学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c.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实施“ 211工程”计划。社会教育:启动“ 希望工程”。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了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概念阐释“科教兴国”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探究点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史料实证】史料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合作探究类别或者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本土文学农业、工业传统教育篇数151394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史料二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史料三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读史提示(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教材选文内容的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马列原著和政论为主,到新时期教材内容突出经济类,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恢复高考制度。史料表明高考制度规定了对考试制度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3)史料三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成就,解读时注意抓住几个时间节点。史料反映了1949年、1978年以及2008年三个时间段中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成就。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由以马列原著和政论为主到突出经济;由偏重本地和工农业建设的文章到所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科教兴国、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 / 7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