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第15讲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指导意见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时空定位线索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线索归纳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2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业、冶金业、制瓷业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考点呈现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必备知识1.早期的农业生产原始农业商周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出现了①青铜农具,但仍然以木器和石器为主耕作方式主要耕作方法是②刀耕火种耒耜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作物种类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③水稻和粟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式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④定居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⑤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b.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⑥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c.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d.隋唐:江东地区出现⑦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图证历史牛耕的出现(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⑧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结论: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畜力解放了部分人力。构图解史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3)耕作技术a.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⑨垄作法。b.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c.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⑩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4)耕作制度a.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b.宋代以后,江南形成 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5)农田水利a.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 都江堰,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b.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筒车,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a.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2)主要特点a.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3)地位、影响a.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b.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易错提醒“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区别(1)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2)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构图解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关系探究点一“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合作探究【史料实证】史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晁错《论贵粟疏》史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由三代发展起来的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读史提示(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史料,解读时从生产经营方式的角度去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2)解读史料二时从影响小农经济的自然(天灾)和人为因素(沉重赋税徭役)的角度去理解小农经济脆弱性的特点。(3)解读史料三时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化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兴起的角度去理解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问题思考(1)依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提示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④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影响。提示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思想解放。从通史视角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史论归纳】(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许多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4)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5)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探究点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及影响史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史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集》【史料实证】前期中期后期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北方278人84.5%274人63.9%121人40.3%南方51人15.5%155人36.1%179人59.7%史料三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读史提示(1)解读史料一时注意从地广人稀、耕作方式及经济财富积累等方面来认识汉代江南地区的落后。(2)解读史料二时注意理解“苏湖熟,天下足”的本质内涵,从中理解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观察史料三中的表格,对比北宋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及比例的变化,认识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影响。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二,分析从史料一到史料二江南经济有何变化。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原因:魏晋南北朝、唐中后期,北方是经济重心,但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开发;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及南宋等朝政治中心在南方,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2)史料三中的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提示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数量逐渐增多,客观上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史论归纳】(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及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已使用铁农具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考点集训B答案B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图反映了汉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农具,据关键词“汉代”可排除A项;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项;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2.(2017课标Ⅲ)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答案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时自耕农户占主体,这说明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选A项。B项与表格信息不符;C、D两项表格信息无法体现。3.(2018江苏单科)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桑蚕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农耕技术衰退,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的问题,排除D项。考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必备知识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a.夏、商、西周时期:以①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b.春秋战国时期:②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c.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行业特点a.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③大作坊生产。b.产品质量: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发展表现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烧出成熟的④青瓷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南北朝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唐朝—形成⑤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朝时,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⑥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续表误区警示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放市场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投放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的。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类型a.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⑦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b.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⑧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a.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b.宋元时期:除纺织品外,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