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发展的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总称。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物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精神精神生活(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社会存在,有时又会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决定变化发展相对独立性落后于先于阻碍推动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的矛盾、和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②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的规律,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发展的过程是。(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实现的,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前进的、上升的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改革二、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的概念(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2)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的决定力量。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杰出人物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社会物质财富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一切依靠群众到群众中去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较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例1】(2019·江苏卷·34)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原理,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析。【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皮影等传统手工艺需要面对社会变化的现实,作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皮影等传统手工艺仍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适当的扶持和拯救还是必要的。【解析】本题需要对两种观点分别进行评述。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已经变化,该消亡的消亡,该新生的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保护。这种观点虽看到了传统手工艺要面对现实这一面,但未注意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第一种观点呼吁进行扶持保护看到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因此,可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说明第二种观点的合理之处,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批判第二种观点,支持第一种观点。考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点拨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不等于普遍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例2】(2016·江苏卷·31)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的关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土地”属于生产资料,因此土地改革是生产关系的改革,生产关系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C项符合题意。A、B与材料无关,D说法错误,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目的;正确答案是C。考点三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地位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①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各项工作。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点拨2】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例3】(2019·全国卷Ⅲ·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上,风沙、盐碱、内涝肆虐,兰考民生艰难、百姓贫苦。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依靠群众,开启治理“三害”的征程,改善了兰考自然环境,形成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选择兰考作为联系点,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脱贫致富。“改变兰考贫困的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兰考县委牢记总书记嘱托,把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提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奋斗目标。兰考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兰考人民团结奋斗,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公司+贫困户”“经营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发展温室大棚种植、畜牧业、民族乐器制作等产业,打赢了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2017年,兰考在河南省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2018年,兰考入选中国“幸福百县榜”。结合材料并运用唯物史观知识,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答案】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兰考县委心系群众,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唯物史观,题目类型体现类,问题指向说明在脱贫致富实践中兰考县委是如何贯彻群众路线的。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的知识限定看似非常宽泛,但实际上仅仅是群众路线,属于小切口的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首先要表述清楚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即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然后结合材料分层解读如何为了群众,如何依靠群众。具体来讲,为了群众角度,兰考县委心系群众,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依靠群众角度,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从群众中获取智慧和办法;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选择题1.(2019·浙江4月卷·29)据秦简牍《日书》记载,秦人建造房屋时会尽量避开农忙时节,房屋的主体建筑“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