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科指导意见]知识点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__________、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__________的序幕。考点一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土地公有制(2)改革内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____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__________,自负盈亏。②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__________时期。(3)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__________,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____________,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自主经营乡镇企业自主权生活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知识点二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____________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企业活力(2)过程①开始: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②展开:198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____________,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____________。③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____________制度的目标。商品经济现代企业国有资产中国经济的转型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____________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过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标。②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21世纪初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公有制经济世界经济【图示解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信息提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实现了经济路线、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局面。【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信息提取: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和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1)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2)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3)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4)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突破。1.(2012·课标全国,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92年,下海经商人员迅速增加,许多人员甚至辞去公职“下海”,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大潮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A项符合题意。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所有制结构上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故排除B、C两项。仅凭“下海潮”并不能说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排除D项。答案A2.(2018·海南单科,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2)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018·课标全国Ⅲ,31)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除农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减少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中乡镇企业分布数量都在增长,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1988年我国城市化率还很低,农村发展程度远低于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不能得出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A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市场经济的实质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核心论点:市场经济的实质既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由自由价格机制引导的经济体系。(2013·江苏单科,1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解析“甲线段”是从1990~1995年,这一时期,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受此理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故选C项。答案C考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明立意从理论探索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清误区本题为史论阐释型选择题,难度适中。对“市场”与“计划”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式,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方法突破』考法2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特点【考题2】(2018·河南豫中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材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后来是怎样克服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相关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答案(1)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僵化,挫伤了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后来解放思想,实行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渐进式改革。★关键信息信息1信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僵化的模式”说明与计划经济有关。信息2信息“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信息“新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反映出要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解题技巧』★思路点拨本题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的角度考查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解答“弊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解答“克服”。第(2)问,据材料时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