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古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Ⅱ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坐标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线索1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状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知识主线线索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第17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课程内容内容索引主干梳理基础夯实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预测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基础夯实1.农业耕作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夏、商和西周: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2)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3)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________的基本定型。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犁壁铁犁曲辕犁传统步犁2.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4.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5.农业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垄作法代田法稻麦轮作简单协作方式(2)个体农耕①出现: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的出现,自耕农经济产生。②特点: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评价: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_________的发展。6.水利设施的兴修(1)治理黄河: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私有土地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积极性简单的性别分工交换经济(2)水利建设①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和郑国渠较为著名。②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等水利工程。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3)灌溉工具:、筒车等。7.土地制度的演变(1)井田制①概况: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②瓦解: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战争频繁,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③公元前594年,鲁国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的合法性。都江堰白渠坎儿井翻车国家私田土地私有(2)封建土地私有制①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②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③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商鞅均田制【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②中唐以后,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③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特点①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④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1.手工业成就(1)冶金技术①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②钢铁冶炼技术: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做燃料冶铁;南北朝时发明;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冶铁,明朝流行开来。(2)纺织技术①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灌钢法焦炭煤上古时代人们已经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称号唐代发明缂丝技术;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革新棉纺织技术,使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②发展历程丝国黄道婆(3)制瓷技术①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②东汉出现青瓷。③南北朝出现白瓷。④唐朝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⑤宋朝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⑥进入彩瓷生产时期。⑦明清时期,制瓷工艺更加丰富多样,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夺斗艳。2.手工业经营形态(1)官营手工业: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产品不进入;明前期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景德镇元朝市场(2)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中叶以后在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3)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3.手工业的影响(1)西汉: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誉称。(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明代赋税丝国【图示明史】古代手工业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概念解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1)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1.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小农经济成长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历代封建王朝后期,随着统治的腐败,每遇灾荒瘟疫,小农经济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针对练1(2018·天津南开区质量调查题,2)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下列关于“精耕细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B.突出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C.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促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考点二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租佃关系(1)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2)在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虽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佃农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而且在支配产品方面也获得了适当的自主权。租佃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概念解读1.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王田制(王莽时期):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3)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2.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1)春秋时期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秦汉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3)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土地税,征粮)和调(即户税,征布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4)隋唐租庸调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在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这样,既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5)唐中后期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这就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7)明朝“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8)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正式废除了人丁税,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摊丁入亩的实行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进一步放松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中国人口迅速膨胀,增加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当时国家的发展。解析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的是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为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针对练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高三联考题,4)《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考点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