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拿来主义必修4第三单元杂文与随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把握文章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2.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3.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及现实意义。【学习目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脑髓()②譬如()③吝啬()④羡慕()⑤玄虚()⑥残羹冷炙()Ⅰ语言知识强化suǐpìlìnsèxiànxuánɡēnɡzhì(2)多音字①孱孱头()孱弱()②挑赠与()与会()③与挑选()挑战()④冠冠冕()冠军()cànchántiāotiǎoyǔyùɡuānɡuàn翎()诩()栩()憋()鳖()蹩()弊()辨()辩()辫()瓣()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粹()悴()淬()碎()(4)翎毛自诩栩栩如生憋闷鱼鳖蹩脚弊端辨认辩论辫子花瓣纯粹憔悴淬火破碎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自诩:______(2)孱头:______________(3)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冠冕堂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夸。懦弱无能的人。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原指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炙,烤肉。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冠冕堂皇的博物馆。()(2)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3)雯青顾全同僚的面子,也只好礼尚往来,勉强敷衍。()对点小测×答案“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有点表里不一的感觉。应用“富丽堂皇”×答案不合语境√2.辨词填空(1)吝啬·吝惜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而舍不得”的意思。“吝啬”是形容词,指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在句中常作谓语或定语,还常作补语。“吝惜”是动词,指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______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②他干活总是身先士卒,从不______力气。吝啬吝惜(2)不免·未免两者都是副词,都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加强语气,有“定然会”的意思。而“未免”则表示不以为然,有“不能不说是……”的意思,缓和句子语气。①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______有些危机。②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______望文生义,深入不下去。未免不免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2)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4)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2.课外名句——鲁迅名言(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4)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5)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Ⅱ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二、背景展示《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这篇文章针对现实立论,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的东西。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三、文学常识杂文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内容无所不包,格式丰富多样,有杂感、杂谈、短评、随笔、札记等。中国自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这类文章。“五四”以后,经鲁迅等人努力,杂文成为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或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文艺性论文。杂文有以下四个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杂文对生活的反映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杂文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写法,也有以歌颂为主的正面说理的杂文。(4)说理形象,议论生动。四、文化常识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冠冕堂皇”的省略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古代“冠冕”的演变: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沿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3)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品读研析我们处在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上的一切在我们面前展开,错综复杂,泥沙俱下,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拿来主义》。课堂导语Ⅰ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两个问题。答案答案①破②立(1)本文是驳论文。驳论一般先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请将“破”“立”两个字填入图中①②处。(2)请分别用两字词语写出“拿来”的三种正确态度和做法,并将其填入图中③~⑤处。答案答案③占有④挑选⑤创新1.本文论证的是“拿来主义”,但作者开头为什么要先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答案因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正是因为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才导致了国家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之后,就由排外变成了媚外。“闭关主义”是历史,“送去主义”是现状,批判二者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历史,关注现实。又因为“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相对立的,“送去主义”的实质就是卖国主义,揭露批判“送去主义”是为了廓清人们的模糊认识,让人们认识到“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为提出“拿来主义”做了必要的铺垫。Ⅱ深读——重点探究答案2.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却有去无回;②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2)实质:是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缺乏民族自尊,一味媚外求荣的卖国做法。答案3.请结合文本前三段和背景,理解第4段中“抛来”“抛给”“送来”的含义。答案“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将其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没有恶意。“抛给”是指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是怀有不良企图的,非要你接受不可的。“送来”仅是国民党政府自欺欺人的说法,实质是“抛给”。答案4.第5段的语言有何特点?答案第5段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把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了强烈的讽刺。答案5.在第8段中,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请根据文本内容填空。三种类型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昏蛋废物答案怕给染污保存清白羡慕“徘徊不敢走进门”“放一把火烧光”“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拒绝继承(逃避主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全盘接受(投降主义)不加选择相关链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的思想感情又是丰富复杂的,文章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全面概括,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第10段共五句话,这五句话回答了哪五个方面的问题?答案(1)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2)对不同的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4)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品质?(5)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答案7.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作者为什么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答案①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作者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二者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②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③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答案Ⅲ延读——思维拓展有人认为,在施行“拿来主义”时,应该拿来之后再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应该经过选择再拿来。你是怎么认为的?答案(观点一)先拿来再选择。只有先拿来,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对于无用的,我们可以暂时封存,说不定以后还可以用到。只有先占有了,我们才能够占据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观点二)先选择再拿来。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完全拿来,可能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完全占有,所以要选择。其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减少浪费。答案多读厚积破立结合许多议论文常常要在评析某种生活现象或错误言论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结构方式。这种文章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更容易出彩。《拿来主义》一文,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是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切入正题,而是先讨论“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因为“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来看,将造成Ⅰ读技法·勤练笔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了。“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文章破中有立,在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时,作者提到拿来;同时又“立”中有“破”,在第二部分论证“拿来主义”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