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一、我与社会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就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2.人的身份的确定。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知识拓展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3.参加社会生活的意义有哪些?(1)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血缘关系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如同乡、邻居等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同学等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二、在社会中成长1.怎样理解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2.亲社会行为及主要表现。(1)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2)主要表现:同情、关心和安慰遭遇挫折与不幸的人,援助处于困境和危难中的人,善于在共同的事业中与他人合作,面对利益能与他人分享等。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3.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原因(意义)。(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2)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4.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4)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一、网络改变世界1.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2)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借助互联网,不用舟车劳顿,我们就可以结交朋友、査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从而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对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加速了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3.怎样理解网络是把双刃剑?(1)网络的好处: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2)网络的弊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耗费人们的时间,影响人们思考的深度,疏离了现实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知识拓展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1)密码要有差异。(2)要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3)慎重填写问卷。(4)不随意留联系方式。(5)电脑要安装防火墙。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4.为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你有哪些建议?(1)家长带领青少年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抵制不文明上网行动。(2)学校创造条件,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影响。(3)政府抓好社会治安管理,整顿黑网吧,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青少年要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认真学法、自觉守法。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二、合理利用网络1.如何理性利用网络?(1)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和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4)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5)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考点必备梳理第一课第二课2.合理利用网络表现在哪些方面?(1)理性参与网络生活。(2)传播网络正能量。3.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1)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就身边的一些公共事务向有关部门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我们的诉求,为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网络成为汇聚民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要渠道。(2)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共同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高扬主旋律。考法必研突破例1例2例3例4例1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将毕生省吃俭用的积蓄881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2018年3月1日,他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人物”,卢教授的事迹充分说明了()①生命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③当今社会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④他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C考法必研突破例1例2例3例4解析生命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卢永根将毕生省吃俭用的积蓄881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这是他在积极履行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义务;他被评为“2017感动中国人物”,这是在享有荣誉权,这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这也表明了卢永根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所以①②④观点符合题意;当今社会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观点说法错误,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C项。点睛:本题是组合式选择题形式,运用排除法较容易选出答案。注意做题技巧的积累和训练,提高做题准确率。考法必研突破例1例2例3例4例2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于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扶持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这将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提升志愿服务的整体效能。该条例的实施()A.将会极大地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B.体现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C.为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D.说明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C解析本题考查参加公益活动。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志愿服务条例》为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所以C项说法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项。考法必研突破例1例2例3例4例3感动中国人物莫振高,被称为“不灭的蜡烛、不倒的脊梁”,三十多年来,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贫困生,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帮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莫振高的善举()①传承了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②履行了公民应尽的义务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奠定民族振兴基石④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D解析依据教材内容,莫振高的善举传承了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①④是正确的选项。②选项是错误的,这不是公民的义务,③选项不符合题意,不是莫振高的角度的答案,排除。故选D项。考法必研突破例1例2例3例4例4“诚信环卫人”肖梅英,30来岁,白净漂亮的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清爽干净,如果不是那身橘红色的环卫工服装,你很难把她与整天和灰尘、垃圾打交道的环卫工人联系起来。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环卫工岗位上,她已经兢兢业业地坚守了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家中上有80多岁的爷爷常年有病,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可是数次面对捡到的钱包,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千方百计归还施主。2017年6月,肖梅英荣登“中国好人榜”。请回答:肖梅英是如何用自己的努力演绎精彩人生的?考法必研突破例1例2例3例4答案答案一(1)她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积极承担责任,在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2)她拾金不昧,诚实守信,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3)她孝老爱亲,勤劳善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答案二:她热爱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注重仪表,自尊自信;坚持不懈,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继承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孝老爱亲,积极承担责任;诚实守信,与人为善拾金不昧;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无私奉献等。解析这是一道综合题,考查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难度较大,要认真阅读材料。由题干可知:她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积极承担责任,在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拾金不昧,诚实守信,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她孝老爱亲,勤劳善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