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满分攻略一突破四障碍,以题解文,快速读懂论述类文本纵观近几年课标全国卷的论述类文本,其总体特征是文章内容比较陌生,词汇、语句障碍较多,但文章脉络清晰,观点鲜明,设题较简单。考生只要突破文本障碍、结构障碍、语言障碍和题型障碍,快速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主旨,以题解文,比文解题,就能拿到高分。 原文标注突破文本障碍和结构障碍突破语言障碍(2019课标全国Ⅰ改编,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本段几句之间是“提出问题—引用分析—得出结论”的关系,着底色部分是关键句,其意思是“艺术创作要扎根人民”。词语突破:理解生僻词“立言”,可根据并列句“为谁创作”来推测其含义,如果选项中不涉及,也可不细究。句子突破:“只有……才……”一句,强调条件,亮明了观点。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本段可由“然而”和“那么”分成三个层次:文艺界的普遍共识;部分文艺工作者面对的困难;引出论题。本段论述了“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两个条件,重点分析现实创作实践的困惑,引出“更深层的东西”的论题。本段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注意对下一段论述中心的提示作用。词语突破:关注两个关键词:“然而”和“那么”。这两个词是文意转折和总结的标志,是理解文段脉络,找出关键句的钥匙。由“是的”“听到这样的说法”可知,这两个词语所在句的内容是作者的理解阐发。由这几个词,就可理清此段的层次,顺藤摸瓜,找到关键句。句子突破:着底色部分是此段的关键句。“难就难在”后面的话是需要考生理解的重点。原文标注突破文本障碍和结构障碍突破语言障碍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本段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文字,目的是回答上一段最后一句的问题,并得出本段最后一句的结论。“只有……才……才……”是条件关系,突出认识到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词语突破:本段中关键词与关键句高度重合:“只有……才……才……”这一复句是本段的中心句。句子突破:文中有一个长句,即破折号后面的句子,这是要跳过的障碍,跳过了这个长句,很快就找到了本段的中心句。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第一句表明了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也告诉读者本文采用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方法。本段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谈创作和情感的关系,实质就是创作和人民的关系。词语突破:“无论……还是……都……”是无条件复句。要关注句间关系和说法。“但”表转折关系。要关注句间关系。“不妨碍”是否定短语,要关注“肯定与否定”。要跨越的词语障碍:情感根据地。根据后一句,可理解此短语的含义。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本段是总—分的关系,“分”的内容层层递进。本段第一句是中心句,之后分析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怎样来解决问题: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征程中,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词语突破:“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要关注句间关系及强调点。“诚然”表示肯定;“一部分”表示范围;“这种认同”表指代;“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要关注范围、指代、句间关系及观点句子突破:最后一个复句是结论句。以题解文因为论述类文本的三道题中有两道题是选择错误选项,设错往往在细节上,所以可以利用选项对原文的解读,回头来理解文章各部分的大意,从而克服文本阅读的障碍。不妨先假设这两道选错误项的题的八个选项都正确,借助选项理清文章的层次和主要观点,回头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找出设错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题型突破此类题往往将原文的某一观点进行曲解,注意借助句中关键词语排除错误选项。答案B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与“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之间没有条件关系。C.“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误,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另外,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时代的依据”。D.“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原文为“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题型突破此类题四个选项兼顾整体与局部,但多在涉及局部论证思路上设误,实质上还是考查考生的信息检索与比对的能力。答案D曲解文意,原文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选项将“以精品奉献人民”曲解为“正面人物的塑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题型突破此类题考查依据文章中的观点来判断选项结论正误的能力,注意选项本身论述不严密的问题。答案D“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错误,文章指出了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然后论述了艺术家的创作要出精品的问题,并没有说“少”的问题。满分攻略二三比对,跨陷阱,准确解决内容理解题内容理解题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必考题,主要考查对文本中的重要概念、重要句子、重要信息等内容的理解。近几年来,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比原来相对复杂,难度相对加大,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步骤解说比对一将题干与选项进行比较。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考查的是不是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文字,考查的就是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用考虑此步骤。比对二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之间有差异的表述进行对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比对三将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具有明显错误或者正确的选项。三比对,跨越陷阱 知识拓展(2019课标全国Ⅱ,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