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十三区域及生态环境建设高考地理(课标Ⅱ专用)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一区域研究与“3S”技术(2019课标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6分)(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4分)(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6分)(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解析本题以冬奥会申办带来的“全民上冰雪”热潮为命题背景,结合浙江省人工滑雪场建设,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区域产业发展条件等知识;图文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论证、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本题设问中得以充分体现;浙江省滑雪场建设条件体现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因地制宜的地理观。(1)人工滑雪场因建设条件的特殊性、目标市场的区域性和限制性,在空间分布上应接近山区、分散建设,满足南方居民的需求和就近体验的要求。(2)根据材料“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可知,可依托景区已有的知名度、基础设施等。(3)人工滑雪场以人造雪的存在为基础与前提,则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可以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从“建设”“维护”两个角度分析。(4)为开放性试题。先选择观点再针对性作答。如选择赞同,可以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回答;如选择反对,可以从建设成本、区域适应性等方面回答。思路分析南方气温高的地区建设人工滑雪场,需要人工造雪,对水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体验型滑雪的市场需求特殊性,要求其与旅游景点相结合,使滑雪体验成为旅游活动的组成部分;多日度假型滑雪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较小,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人工滑雪场。考点三森林、湿地的开发和保护考点二荒漠化与水土流失1.(2018课标Ⅰ,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解析(1)本题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河流排水受阻形成堰塞湖,是因为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该地形成湿地,可以推断其河谷较浅,地势平坦;水量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2)本题考查区域水平衡知识。河流性质改变(变成湿地),基本不影响降水量;而随着水面面积的增加,蒸发量加大;湿地面积稳定说明其降水量与蒸发量相近。(3)本题考查盐度及影响因素。该湿地地区河水不断输入盐分,而水分蒸发会导致盐分积累。(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应先表明观点,然后给出对应的理由。如选择同意,可以从内流河和湿地的负面影响回答。如选择不同意,则应从湿地的生态功能回答。易错警示第(1)题考查的是河流受阻没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湿地的原因,不是单纯考查湿地的成因,答题时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而出现答偏现象。知识拓展区域水平衡是指多年平均状况下,水的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额等于储水变量。如本题扎龙湿地面积稳定,表示储水变量接近零;内流区域水量收入为降水量,支出为蒸发量,储水变量为零说明该地最终降水量和蒸发量相近。2.[2016课标Ⅲ,36(3),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2分)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2分)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2分)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2分)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2分)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小题不得超过6分。)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若赞同,其理由可从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旅游开发能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若反对,其理由可从旅游开发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文化带来冲击,并会导致污染等方面来回答。考点一区域研究与“3S”技术遥感图像是地物反射特征在图像上的反映,地物在某波段反射率高,则其在遥感图像上的亮度高(图中显示为浅色),反之亮度低(图中显示为深色)。图Ⅰ是不同波段红树林的遥感图像。图Ⅱ是红树林反射率曲线。完成下题。 图Ⅰ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图Ⅱ1.(2019浙江4月选考,23,2分)图Ⅱ反射率波段与图Ⅰ遥感图像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丙②—乙③—甲B.①—乙②—丙③—甲C.①—丙②—甲③—乙D.①—乙②—甲③—丙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根据文字材料信息可知,遥感影像亮度越高,则反映出该波段反射率高,图Ⅰ中甲、乙、丙的亮度逐渐变暗,说明反射率逐渐降低,因此与图Ⅱ中①②③三个波段反射率高低进行配对,因此选B。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2.(2019天津文综,1,4分)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A.船舶制造与维修B.海洋文化旅游C.水产养殖与捕捞D.远洋货物运输3.(2019天津文综,2,4分)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下图),其目的主要是 ()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答案BA本题组以天津滨海新区的相关资料为命题情境,重点考查了区域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通过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图,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凸显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的图文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彰显了人地协调观,树立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第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和“渔家乐”码头,均反映的是海洋文化,反映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海洋文化旅游,B项正确。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人工礁石和盐生植物介于低潮线与高潮线之间,其中人工礁石放置在防潮堤的前沿地区,可以减缓海流速度,减轻海水对海岸的冲刷作用,保护海岸,同时,盐生植物可以起到净化海水的作用,A项正确;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与美化环境无关,B项错误;没有增加湿地面积,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发滩涂和海水养殖,D项错误。易错警示解答本题时,只看航母主题公园图片,没有看图名,易误认为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船舶制造与维修或远洋货物运输;只看“渔家乐”码头图片,没有看图名,易误认为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水产养殖与捕捞。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突破口在于从图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人工礁石、盐生植物的位置——介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读图,回答下面两题。4.(2019北京文综,4,4分)图示区域内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5.(2019北京文综,5,4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C本题组以长三角地区区域图为材料,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通过选项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域地理特征表述和区域发展方式蕴含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地理学科中区域合作的观念。第4题,由图可知,该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区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降水集中于夏季,因此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项正确;图中运河主要沟通了河流,而湖泊水主要来自河流汇入,B项错误;该区域虽然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但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雨水对地表盐分淋洗作用强,不易产生土地盐渍化,C项错误;当地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D项错误。第5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区域内部物资、人员、资金和技术等的交流,从而使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工业的地域联系加强,因此②④正确,选C。区域一体化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但不会增加乡镇的数量,因此①错误;一体化发展会实现产业优势互补,而不是产业趋同发展,因此③错误。解题方法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过程如下所示: 知识拓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根据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2018年常住人口2.2亿,约占全国的1/6,2017年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6.(2019江苏单科,25,3分)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双选)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7.(2019江苏单科,26,3分)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双选)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