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十八 中国地理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八中国地理高考地理(课标Ⅱ专用)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一中国地理概况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019课标Ⅲ,9,4分)该公路位于 ()A.吉林B.内蒙古C.西藏D.新疆2.(2019课标Ⅲ,10,4分)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A.洪水频发B.路面积雪严重C.泥石流多发D.路面冻融沉降答案DB第1题,由“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这一信息,排除没有冰川山脉的吉林与内蒙古;由“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这一信息,排除平均海拔4000米的西藏,故D项正确。第2题,新疆山区9月底至次年5月底多降雪,而且该公路山区段海拔高,气温较低,路面积雪严重,必须封路禁行,故B项正确;9月底至次年5月底该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较少,不易发生洪水与泥石流灾害;9月底至次年5月底气温低,路面也不易发生冻融沉降。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下面三题。3.(2016课标Ⅱ,9,4分)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答案D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该地河床枯水期泥沙淤积,汛期(6—9月)径流冲刷河床。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甲断面形态河床低,受径流冲刷,为汛期的断面;乙断面形态河床高,泥沙淤积,为枯水期的断面。故9—12月最能反映从冲刷到淤积的过程,D项正确。方法技巧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本能力。本题要准确分析河床海拔与洪枯水位的关系,以及清楚我国不同地区汛期、枯水期的时间。4.(2016课标Ⅱ,10,4分)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答案B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影响。水库建成后,河流下游水流更平稳,径流量不会增大,A、C项错误。水库竣工后,水流平稳,流速在洪水期明显降低,对河床的冲刷作用减弱;而潮流带来泥沙淤积,河道淤积明显,河床不会展宽,B项正确,D项错误。知识拓展修建水库的有利方面:防洪,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提高库区及上游地区水位,利于航运、旅游等。不利方面:可能使库区以下水位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少,河口含盐度升高,库区泥沙淤积,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淹没土地,迁移居民,影响生物多样性。5.(2016课标Ⅱ,11,4分)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答案A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在河口修建水闸,可以在枯水期关闭水闸,使潮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减少河道泥沙淤积,A项正确。修建水闸,阻碍了洪水下泄,减小了潮流对泥沙的冲淤能力,B、C项错误。不宜拦截河流入海泥沙,因为拦截后泥沙会在河道淤积,会加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故D项错误。审题技巧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可判断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可以拦截枯水期的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防止泥沙的沉积。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题。 6.(2017课标Ⅰ,11,4分)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答案D图示最高气温在北京时间(我国使用的时间)16时左右,而一般地方时午后2时(即14时)气温最高,故该地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左右,即当地在90°E附近;结合四个备选项可判定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故D正确。考点二中国区域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7课标Ⅱ,1,4分)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答案C本题考查区域划分及我国区域地理知识。区域的划分都有一定的依据,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是综合了自然和人文多项指标的结果,A项错误;由图文材料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B项错误;区域界线多与某些自然地理事物的分布相吻合,为便于认知,而借用这些自然地理事物来表达区域划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因黄河夺淮入海,现在无对应的自然标志,C项正确;综合区域界线往往有明显的过渡性,即两侧地理差异是渐变的,D项错误。审题关键材料中有“黄河夺淮”,同时图中洪泽湖以东部分没有标注地理事物都提示该界线在此处无对应的自然标志。2.(2017课标Ⅱ,2,4分)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答案D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在分布上可能与某自然地理事物比较吻合,作为区域界线的地理事物不是划分指标,故长江对两岸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异没有明显影响,A、B项错误;长江分隔了苏南、苏北两区域,对两区域人文交流的阻隔作用明显,不利于两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D项正确。知识拓展因长江的阻隔作用,苏南、苏北的人文差异巨大,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人口密度及劳动力素质、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都有明显的差异,但随着长江跨江交通的发展,两区域的经济联系在不断加强。3.(2017课标Ⅱ,3,4分)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答案D本题考查区域联系的因素。由材料可知,自1999年,江苏境内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大大减弱了长江对两岸地区联系的阻隔作用,两岸经济合作也广泛开展,故D项正确;两岸地区在市场、技术、资金方面的交流一直存在。关键信息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多座长江大桥,说明长江两岸不仅联系次数大大增加,而且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南京,提示21世纪促使两岸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跨江交通。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4.(2017课标Ⅲ,1,4分)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答案D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特征。读图可知,该剪纸反映的景观为小桥流水、垂柳飞燕以及临水而建的江南传统民居。D项正确。解题关键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特点是关键。5.(2017课标Ⅲ,2,4分)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答案B本题考查地理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降水丰沛,河湖众多,适合发展水运,船只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工具。B项正确。6.(2017课标Ⅲ,3,4分)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A.川剧B.豫剧C.粤剧D.越剧答案D本题考查中国区域的文化景观,选取了中国戏剧中的地方戏曲。川剧为四川剧种,豫剧为河南剧种,粤剧为广东剧种,越剧为江南剧种,故D项正确。知识拓展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大剧种之一。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的浙江绍兴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即剪纸作品中的区域。7.[2019课标Ⅱ,36(1)(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解析本题以云南省宾川县相关地理特征及人类活动为背景,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相关内容;以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和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背景材料和地理环境特征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地理发展观。(1)文字材料中说明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的边缘,有高山和河谷,结合等高线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是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因地形多山,耕地应分布于热量、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地区,且比重小。(2)横断山区干热河谷的形成应解释其“干”和“热”两个方面,其原理主要是在季风影响下,背风坡气流下沉的结果,也与地形封闭而散热不畅有关。8.(2015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3分)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3分)(答出其他合理理由也可得3分。)(2)问题:泥沙淤积。(2分)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4分)(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3分)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由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3分)(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进行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解析(1)由图中水流流向以及文字材料体现的灌溉水流方向可以判断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2)黄河含沙量大,因此必须解决灌渠泥沙淤积问题。(3)注意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气候干旱、降水少,流动性差;农田灌溉退水、工业和城市废水排入该湖。(4)该类题比较开放,关键是理清思路。可以从减排、清污、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方法技巧(1)判断地势高低可以依据等高线、河流流向等相关信息判断。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读准图示区域引水灌渠的流向,进而判断地势特点。(2)(3)(4)要根据该区域气候特点及农业生产等,分析水污染原因和具体解决措施。9.[2017课标Ⅲ,37(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1 / 1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