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城市与城市化高考地理(课标Ⅱ专用)考点一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7课标Ⅲ,4,4分)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B.周边的人流量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D.周边的环境质量答案B本题考查城市交通。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低取决于外部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四个选项中,站点的用地面积和信息化水平都属于内部公共服务设施,A项和C项可以排除。地铁站点外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和数量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周边的人流量,与周边的环境质量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B项正确。规律总结地铁是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低与人流量大小关系密切。人流量大的地方,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高,反之则低。2.(2017课标Ⅲ,5,4分)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B.森林公园C.大型住宅区D.产业园区答案A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判断和推理。读图可知,甲、乙、丙站点距离近(在5千米以内)且级别都较高,说明沿线区域人流、物流量大,又因地处内环线附近,故应该为中心商务区,A项正确。3.(2017课标Ⅲ,6,4分)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C本题考查城市空间结构。读图可知,该城市空间被一条大河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不是沿河流和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城市环线中心为一级站点,人流量大,为一个核心,沿地铁线的方向又出现了多个一级站点,说明这些站点处也是城市发展核心,故该城市空间形态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C项正确。知识拓展城市多核心模式的形成过程:随着城市的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的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拥堵和住房紧张等原因,使远离中心的区域也出现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核心,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下面三题。4.(2016课标Ⅰ,4,4分)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答案A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由此可知该地区的城市职能明确,这限制了各核心城市服务种类的随意变动,故A项正确。审题方法本题关键信息是“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城市职能不同,即通过分工限制了服务种类。5.(2016课标Ⅰ,5,4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答案B由于各核心城市分工明确,所以该地区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故B项正确。分工明确对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品升级影响很小,故A、C、D项错误。审题方法空间规划的实施是着眼于各城市的不同分工进行的,即空间规划的实施使各个城市主要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利于同类产业集中在一个城市。6.(2016课标Ⅰ,6,4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答案D提高乡村人口比重与城市化水平有关,和经济发展有关,与城市空间规划无关,故A项错误。地区人口密度变化与人口增长有关,与城市空间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该地区空间规划的实施,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各城市,加强了区内各城市的协调,而不是竞争,并由此提高了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城市群,故C项错误。该地区城市在外围,中心有面积较大的“绿心”,且各城市之间有不可侵占的绿地,这种规划有利于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故D项正确。审题方法“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这些信息表明该地城乡用地结构得到很好的规划与限定,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与保持。7.[2019课标Ⅲ,36(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德国鲁尔区曾是以煤炭、钢铁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区,经过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走向繁荣,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善。目前,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老龄人口比重高居德国之首。该区医疗保健业发达,拥有100多家医院、近万名医生及数以千计的保健站、药店等。波鸿市人口近40万,是重要的生物制药基地,多所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鲁尔区医疗保健中心落户波鸿市,并新建保健园。图Ⅰ示意鲁尔区的城市建成区和波鸿市的位置,图Ⅱ示意鲁尔大学、生物制药科学园和保健园在波鸿市的位置。图Ⅰ 图Ⅱ概括鲁尔区城市的等级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答案(数量多,规模小)以中小城市为主;城市密集(建成区连片,城市间距离近)。解析从文字材料“该区有500多万人口,50多座城市”可知,鲁尔区城市具有数量众多、单个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的特征。由图中城市建成区的分布与所占区域面积比例可知,鲁尔区城市建成区集中连片且面积广大,因此区域内城市间距离近,城市密集分布。考点二城市化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1.(2015课标Ⅱ,1,4分)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答案D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地表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审题技巧“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说明湿地减少,地面建筑物增加。进一步分析可知,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减少,大气湿度降低,大气降水减少,气温变率增大,地面摩擦力增大,近地面风速减小。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 2.(2017课标Ⅰ,2,4分)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答案D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同时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道路两侧属于不同行政区,而管理差异所致。故D项正确。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2015课标Ⅰ,1,4分)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答案D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在种植土层上部铺设树皮覆盖层,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D项正确。审题技巧准确理解雨水花园的概念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前提,而把握题目设问中的“主要目的”是解题的关键。树皮覆盖层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雨水渗透速度,但这对于主要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花园来说,显然不是主要目的。另外在该题中,有些题肢不易判断,可从整个题组角度来分析,如此题可依据下一题设问,从侧面判断C项不是主要目的。4.(2015课标Ⅰ,2,4分)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B.种植土层和砂层C.砂层和砾石层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答案B从图中可以看出组成种植土层和砂层的颗粒物质较小,雨水下渗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下渗雨水的净化作用较强,B项正确。知识拓展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的颗粒物质比较大,雨水通过快,不能起到净化作用。5.(2015课标Ⅰ,3,4分)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B.保护生物多样性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D.调节局地小气候答案C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名师点拨本题组以“雨水花园”为切入点,考查了人类对城市地理环境的改造,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点。考点一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等级体系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天津文综,8,4分)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2.(2019天津文综,9,4分)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A.工业污染扩散加强河流水质监测B.就业岗位减少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居住区较偏远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D.交通压力增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答案BD本题组以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城市功能区的相关知识;从2004年与2016年的土地利用情况图中获取和解读有用信息;通过分析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体现了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对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思考,彰显了人地协调观。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2016年与2004年相比,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增大,说明工业功能增强,A项错误;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增大,说明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项正确;乙河以东的地区,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南、北两端,C项错误;乙河以东的地区,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D项错误。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沿河地区工业用地比重没有明显增加,不一定会加大河水污染,A项错误;职住分离明显,工业用地范围扩大,会增加交通压力,为了便于职工上下班,应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项正确;工业用地面积增大,表明工业发展较快,就业岗位可能增多,B项错误;居住区集中分布在甲河和乙河沿岸的城市中部地区,C项错误。思路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特点,然后根据用地变化特点推知可能产生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注意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下面两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3.(2018北京文综,10,4分)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答案A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