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时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考点二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总纲目录灿烂的中华文化: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①源远流长、②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③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④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⑤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⑥全盛时代。明清时期,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没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衰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⑦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⑧民族性,又体现⑨时代性。(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⑩汉字和 史书典籍。汉字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判断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中华文化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判断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提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其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特性——含义: 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实际运用,具有 实用性和 整体性的特点。(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 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判断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表现在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上。提示:✕从内容上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确实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表现出来。判断2:文化的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提示:✕社会实践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思考:泱泱华夏,自古以来就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歌赋灿若繁星,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喜爱:《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然而,多年来西学东渐,思潮纷起,物质至上的喧嚣湮没了古典文化的清雅,不少诗歌及诗人无可奈何地走向寂寥乃至没落,以至于有人感叹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选手、嘉宾老师、主持人都成为了网红,围绕着诗词的各种热议掀起了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使观众在诗词的吟诵中,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发扬民族精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及契机。运用中华文化有关知识,批驳“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观点。提示:(1)诗词可以再次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说明根植于中华民族血液里的诗词文化基因永不泯灭;诗词吟诵的热潮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一个契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由汉字独特的音形义创造的中华诗词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历史。(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富有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辉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4)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5)“诗词不再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我们对中华文化应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自觉接受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作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诗词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比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从文化发展历程的角度,强调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薪火相传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强调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厚重、异彩纷呈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联系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才有时间和空间发展和丰富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名师点睛中华文化三个特性的比较知识拓展(1)古老的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原因①政治、经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融合、经济的发展繁荣。②文化: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自身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民族性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在这种兼收并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了充实。④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明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3)全面理解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典例1(2018江苏单科)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D)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论和文化的载体。材料强调赋予特定事物以文化内涵,没有涉及文化创新,排除①。桑梓与祖先和故乡有联系,可见联系的普遍性,排除②。桑和梓原本只是树木的称呼,后来“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可见认识的变化发展,故③正确。桑梓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可见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故④正确。典例2(2019南通一模)有人这样说中国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如图)。材料表明()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汉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A符合题意,“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汉字像一幅画,生动表现了文字的内涵,材料表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B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C说法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D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考点二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及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①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②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④认同感和⑤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⑥民族凝聚力。判断: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提示:✕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融合”的说法错误。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⑦包容性。(2)包容性:即⑧求同存异和⑨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⑩和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 积极成分。(3)意义: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理解。判断: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强调中华文化能够与外来文化和睦相处。提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自文化的积极成分。3.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 生命力、 创造力和 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 精神家园。判断:文化衰落决定国家衰落。提示:✕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文化衰落会加剧国家衰落,国家的衰落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国家的衰落决定文化的衰落。思考:“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追本溯源,这一概念可以在“和”文化中找到源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结合材料,说明“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