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选考内容第十七单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概览线索归纳本单元主要讲述古代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和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有两条基本线索:1.古代历史上的三次改革(1)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3)封建地主阶级摆脱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王安石变法。2.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封建地主阶级克服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2)加快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以求摆脱社会危机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第37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考纲要求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呈现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考点一商鞅变法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背景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自主学习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取得统治地位,改革旧制度。③军事上: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④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思想顺应时代需求,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2.商鞅变法的内容(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政策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影响: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统一度量衡。(影响: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①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厉禁止私斗。(影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影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影响: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④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3)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4)社会生活方面:改革社会风俗。(影响: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3.评价(1)进步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设。②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总之,商鞅变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历史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的剥削与压迫。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划清界限。商鞅变法概要核心突破商鞅变法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性质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特点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结果影响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1.(2018江苏盐城三模)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强国之路。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考点集训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3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2分)解析(1)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3分)(2)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5分)(3)因素: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2分)2.(2019江苏苏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材料:材料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宏基伟业》解说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2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解析(1)特点:农战结合(耕战结合);依法治国(实行法治)。(2分)(2)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移风易俗。(任答4点,得4分)实质:封建化。(1分)(3)积极作用: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任答3点,得3分)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自主学习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卓有成效的新制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①具体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②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①前提:由于长期战乱,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②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收入。③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④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⑤作用A.恢复经济: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C.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体制):①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②内容: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合称“三长”。三长制是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③作用: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推行租调制(赋税制度):①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是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粮食;调是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绢帛。②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受庇于豪强的农民纷纷转向政府,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2)迁都洛阳原因: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②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③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④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过程:①时间:495年。②策略:以南伐为名。影响: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认识: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以减轻改革的阻力。(3)移风易俗具体内容: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④通婚姻;⑤改籍贯。意义:①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日益活跃;商业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二、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1)社会危机①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核心)后,统治危机更加严重。②财政危机:宋初过度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重用王安石。2.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一)富国之法(二)强兵之法主要措施作用和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保马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主要措施内容作用和成效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为变法制造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唯才用人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三)取士之法3.改革的结果:最终失败。4.失败的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3)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5)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5.评价(1)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2)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1.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的比较(1)相同点①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