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九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7讲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纲清单内容索引主干梳理基础夯实概念理解重点深化史料考法定向突破高考感悟押题演练课时作业主干梳理基础夯实一、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的表现(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依据经济理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政策,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滞胀混合经济【图解历史】战后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2.“福利国家”的出现(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带来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及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3)历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70年代后受挫但继续发展;80年代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4)评价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②导致不堪重负、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等负面影响。贫困国家财政家国情怀——福利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标杆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制度对保障人民基本需求,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可以为我国福利制度改革提供经验教训。素养感悟3.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①的进步。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表现: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3)作用①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②促进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4.美国的“新经济”(1)背景①二战后,美国发展新兴工业。②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特点:是一种以为基础、以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3)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①经济: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②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农业集体化种植玉米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3)结果: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发展进入时期。重工业停滞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2)措施减少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戈尔巴乔夫开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指令性所有制政治领域苏联解体【图解历史】赫鲁晓夫改革概念理解重点深化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概念解读经济“滞胀”指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经济“滞胀”的新特点则是经济衰退与物价上涨现象同时出现和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了“滞胀”阶段,重创了各国的经济。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典型国家:英法)。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典型国家:日本)。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③财政政策调节(典型国家:美国)。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④介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典型国家:联邦德国)。(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的表现(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3)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航空以及激光等。(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针对练1(2018·镇江模考)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美国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A.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B.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实行杀富济贫的政策D.完善福利国家制度√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出现经济“滞胀”局面,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克服凯恩斯主义带来的弊端,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以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美国并未实行杀富济贫政策,故C项错误;D项并非目的。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苏共“二十大”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概念解读1.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期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二战后苏联改革的缺陷(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针对练2(2018·常州质检)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在1957年,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管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在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在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B.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D.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史料考法定向突破材料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苏联国内历史虚无主义大行其道。具体表现,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当时有人认为,十月革命给俄国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倒退。因为革命前的俄国已经在朝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民主发展,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后就中止,那么俄国就可以建立资产阶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可能早已实现现代化并与西方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了。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对于斯大林的批判和全盘否定。在赫鲁晓夫时期批判的主要是斯大林个人,以及他在领获取材料信息导工作中的各种错误,到戈尔巴乔夫时期已经由此发展到批判和否定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且进一步直接诋毁列宁。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事实,美其名曰“再思考”。最初,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简单地说成是一个“停滞时期”,毫无成就可言。后来针对斯大林时期,否定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摘编自陈之骅《苏联解体前夕的历史虚无主义》要求:分析材料,概括苏联解体前夕国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变历史结论,否定十月革命;颠覆历史评价,否定和诋毁列宁与斯大林;歪曲历史事实,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成就。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运用材料论证问题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5年GDP年均增长速度(%)美国14.73.3英国21.82.8挪威23.92.8德国24.31.4芬兰24.83.5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法国28.52.1瑞典29.52.7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02.6①的合理性:从表中美国与法国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来看,法国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是美国的2倍,法国的穷人所享受的福利水平比美国高。②的合理性:从表中1995~2005年美国与法国GDP年均增长速度来看,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落后于美国,这就意味着法国富人的税收负担较重。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异是因为福利国家的对象主要倾向于低收入阶层、失业者、老弱病残或丧失劳动能力者。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干预形式。要求: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上面材料论证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论证②的合理性。论证:材料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二战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已比较严重,但却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思考: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试答: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非常落后。尽管当时苏联在民主、民生、民权等方面存在着弊端,但是,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这一点使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发展的道路。高考感悟押题演练命题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