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近代中国专题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总纲目录高频命题点一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高频命题点二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频命题点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本专题内容,上起鸦片战争,下至新中国成立,讲述了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曲折历史。“反侵略”与“求民主”是本专题的两条主线,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列强侵华的史实、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民主进步的愿望。联系区别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①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①领导阶级不同②指导思想不同③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④结果与前途不同⑤所属世界革命的范畴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2019江苏扬州1月)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狭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B.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C.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D.两个“五四”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材料“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表明前者是政治的“五四”,这体现了反帝反封建和政治救亡的特点;材料“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表明后者是文化的“五四”,即宣传民主与科学,这属于文化上的解放和启蒙,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前一个“五四”才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项。高频命题点一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英国学者朱莉娅·骆菲尔博士在《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塑造中国》中称:“鸦片战争是正义的,其目的是扫除广东十三行强加于外国商人的种种极度苛刻的通商条件与限制,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对此学者的观点,理解错误的是 ()A.掩盖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野心B.体现了作者欧洲中心立场C.引发战争的原因是朝贡贸易D.反映了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答案C材料“是一场对种族歧视的反抗”表明作者认为引发战争的原因是种族歧视,C项错误,符合题意。该观点掩盖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的野心、体现了欧洲中心立场和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事实,A、B、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2019江苏南通1月)“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C)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材料“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表明这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李鸿章的淮军尚未组建,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未进行海上作战,D项错误。3.(2019江苏苏州1月)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材料中的显著变化发生在 (C)A.鸦片战争爆发后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D.武昌起义爆发后答案C材料“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这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影响相符,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是道光帝执政,慈禧太后尚未听政,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与“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不符,B项错误;武昌起义时慈禧太后已去世,D项错误。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1)19世纪40—60年代,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相对落后但侵略成性的俄国,采用武装侵略的方式打开了中国国门,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侵略权益,以商品输出为主要方式。(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老牌列强和后起列强既勾结又斗争,在继续实行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积极扶植代理人,并加紧进行资本输出和文化侵略,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2.近代列强侵华的规律性认识(1)侵华原因:属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原动力。(2)侵华方式: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逐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侵华方式的变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密切相关。例如,鸦片战争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列强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要求;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列强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的特点;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则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分割世界的要求。(3)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权益,从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由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4)侵华格局: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的变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理解与认识革命史观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至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为客观事实),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文明史观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社会史观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并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3.多元史观解读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1.(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D)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欺压良善”,而“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2.(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答案A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明显下降,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3.(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等角度分析。(2)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刺激作用。(3)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高频命题点二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1.(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B)A.认清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本质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答案B材料中太平天国领导者拒绝同英国进行鸦片贸易、不理睬《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说明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B项正确。2.(2019江苏常州1月)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C)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潮流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答案C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1906年版和1933年版的不同评价,与中国社会性质无关,C项错误,符合题意。1906年版认为“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是站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立场上,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为了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这体现出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评价和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潮流的特点,A、D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人们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