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思练”的落实冷水镇小学校郭昌秀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何有效高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所努力追求的。近几年来,结合新课改,我县教育大力推广小语专家谭小林先生研究出的“读思练”教学模式。“读思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运用中指导思想为:以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由明确目标、概读感知;精读深思、内化拓展;熟读应用、迁移创新三个层次来体现。那么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让“读思练”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服务呢?结合本人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做法,供同行们参考。一、读的落实。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里强调: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较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的方式主要有六种: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诵读、吟唱、浏览。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应重视默读和朗读。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新课标阅读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一篇文章,每读一次其收获就不同。理解文章“七分朗读三分思”,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阅读教学中多读好处的最好诠释。在实际教学中,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得正确,发音要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读得流利,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2、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情境;评读,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赛读,让学生有读的激情;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例如在《七律.长征》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我先出示这两座山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山难越,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在这一看一读中,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就凸显了出来。又如在《乡下人家》一文教学中,乡下孩子对夏夜的感受最深。我让他们先谈自己在夏夜中晚饭后常常做哪些事,再播放一段夏夜虫鸣的轻音乐,学生在音乐伴奏中,朗读乡下人家晚饭后的情景,在读中,孩子们心中自然就会勾勒出一幅乡村夏夜宁静图,沉浸在夏夜美好的时光里。此时,学生的心灵感受比用文字来形容要丰富得多。当然,阅读教学不能把全部的重心放在朗读上。针对不同的文章体裁,我们应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在小学阶段里,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现代诗歌、文言文五种体裁。朗读,我多在精读课文教学中使用;略读课文一般是让学生默读,在默读的基础上自己交流感悟。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是用诵读的方式,一些经典美文,也用吟唱的手法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渔歌子》这首词的教学时,武凤霞老师就教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吟诵古诗文。现在很多古诗都被变成了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如果学生学习一首诗,再让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诗的感受,也是一种好的阅读形式。而且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古诗文的教学要避免对诗句意思的支解,重在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去感受文本。浏览方式一般是在学生课外阅读中使用。为了增加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每上完一篇文章后,我会找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文章让学生读,并且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五、六年级至少达到每分钟300字以上。课文对话较多的文章,我们大多数老师都会采用分角色方法来读文,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二、思的引导。这里的思,就是指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对文本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感受、理解、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和文本对话,在学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去领会文本的深层含义。课堂上尊重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就得把读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悟,以悟促深读。实际教学中,我把它归纳为“四抓”:1、抓关键字读文。例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教学中,抓住总领句中的“难”、“闲”两个字,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长征的不易与红军面对困难时所显示出来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其中,感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本诗的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暖一寒,我适时出示相关资料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资料后谈谈自己认为哪些方面感到了暖,哪些方面让人寒。学生交流了自己感受后,再引领学生回头读这两句,学生读出来的韵味就大不同了。中国古诗含义深刻,有时即使用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出诗人当时的情怀。唯有一读,能让学生品味其中的意味。那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一种美。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抓住“美”“毁”两个字,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领会到文章的宗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2、抓关键词理解文本。有的文章也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例如《给予是快乐的》一文中写道“我的眼睛湿润了”。“湿润”说明了什么?作者眼睛为什么会湿润呢?围绕这一词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原因。通过学生读文交流,他们很容易就理解到“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这一文本主题。3、抓中心句分析文本。小学阶段的很多文章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乡下人家》、《幸福在哪里》……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让学生先找文中的中心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乡下人家总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让学生读文本,谈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乡下人家这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最后让学生反复读文,把自己感受到的这种美感读出来。4、抓过渡句思考文本。过渡句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中的《赵州桥》一文要求学生掌握。一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承接了课文中的两方面内容。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个方面去理解文本就容易得多了。以上四种方法,只是个人平时偶得。在教学中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文本的方法:如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我用了角色转换法。让学生分别扮演珍珠鸟和作者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人与鸟的和谐,品味作者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有时,教学中也遇到无法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时候。如我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学明确提出要学生把课文分成五个部分,而学生在实际阅读中只把它分成三个部分。这时为了考试,我只有让学生把他们的思考再细化,最终学生的理解为教学任务让步。三、练的巧妙设计。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并为生活服务。窦桂梅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有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要达到这三个好,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关键还得引领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何设计课文教学时的练习呢?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和文本要求,我常常是这样处理的:1、练习写句式。这种一般在三四年级用。如《赵州桥》中写桥的美丽时用到了一个排比句:有的……有的……还有的……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想象其它龙的姿态样子外,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会用这样的句式,甚至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2、练习写一段话。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句来写的。学生在学习这一文后,我安排学生也围绕一句话来练笔。如:春天来了,到处是那么美;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等。3、续写、扩写。这种方式一般用在学生对文本体会较深后有感而发来写。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学生学了这首诗后,我让学生仿照诗的结构再把作者没写到的方面补充出来。4、改写。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时,我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用现代语言,再现当时的情形,在改写中,增进对古诗意境的理解。5、自由练笔。有些美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美妙无穷,这时候让学生挥动手中的笔记下心中的感受是最有效的练习。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后,学生觉得还有很多话想说,我就让他们写写自己家乡的美或用诗赞一赞乡下美景。结果,我发现班里居然有不少同学诗兴大发,写出了一首首美妙的小诗。6、从文本到习作。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作的最好范文。如我在教学《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读书以来最难忘的一课。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如果经常这样练笔,就不愁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了。以上只是我个人对于读思练教学模式的肤浅认识,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要做到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三个一”这还远远不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郭昌秀2012年月11月22日于冷水相关资料来源:1、《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艺术》作者姓名:彭莹2、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练习更有效二(教学论文)3、朗读和默读,一个都不能少-------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4、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文本作者:刘世荣转自《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年第12期5、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发布者:王峰发布时间:2012-6-1619:39:236、《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7、个人平时教学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