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近代戏曲的发展与戏曲界革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讲近代戏曲的发展与戏曲界革命第一课时传奇杂剧的嬗变一.题材与思想二.艺术新变三.语言特点一.题材与思想依据题材类型,此期传奇杂剧可分为:1.政治时事剧2.社会问题剧3.历史题材剧4.外国题材剧吴梅像1.政治时事剧关于太平天国及其他农民起义的作品。如杨恩寿《双清影》、郑由熙《雾中人》、《木樨香》、徐鄂《梨花雪》(反映太平天国运动),陈学震《双旌记》和《生佛碑》(反映捻军起义)等。关于维新变法与庚子事变的作品。如玉桥《云萍影》、欧阳淦《维新梦》,林纾《蜀鹃啼》、陈时泌《武陵春》、叶楚伧《中萃宫》等。关于民主革命重要事件的作品。如以秋瑾被杀为题材的洪炳文《秋海棠》、吴梅《轩亭秋》、嬴宗季女《六月霜》、萧山湘灵子《轩亭冤》、陈啸庐《轩亭血》等;写徐锡麟的有伤时子的《苍鹰击》和华伟生《开国奇冤》,孙雨林《皖江血》则合写秋瑾、徐锡麟等。2.社会问题剧关于鸦片毒害的作品。如钟祖芬《招隐居》、杨子元《阿芙蓉》、袁祖光《暗藏莺》等。关于妇女问题的作品。如蒋景缄《侠女魂·足冤》、蒋鹿山《冥闹》、高增《女中华》、陈伯平《同情梦》、柳亚子《松陵新女儿》、佚名《巾帼魂》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基础的警世之作。如黄燮清《居官鉴》、魏熙元《儒酸福》、洪炳文《警黄钟》和《后南柯》、吴承烜《星剑侠》等。3.历史题材剧第一,关于历代抗敌卫国的英雄豪杰、坚守节操的文人雅士的作品。写岳飞的如洪炳文《挞秦鞭》、幽并子《黄龙府》、杨与龄《岳家军》,写文天祥的如筱波山人《爱国魂》、虞名《指南公》,反映明末抗清志士的有王蕴章《绿绮台》、吴梅《风洞山》、浴日生《海国英雄记》、佚名《陆沉痛》、乌台《秣陵血》,陈栩《花木兰》、高增《女英雄》等。第二,关于明末张献忠、李自成起义的作品。如李文翰《凤飞楼》、陈烺《蜀锦袍》、曾传钧《蕙兰芳》、杨恩寿的《理灵坡》、《麻滩驿》等都是代表作。总体持否定态度,聚焦于其野蛮残忍、愚昧无知,希望朝廷尽快平息战乱,恢复和平生活。4.外国题材剧第一,关于弱小国家命运与抗争的作品。如洪炳文《古殷鉴》、周祥骏《学海潮》写古巴事,陆恩煦《李范晋殉国》写朝鲜事,贡少芹《亡国恨》则叙述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等。第二,表现外国自强奋斗历史,反对专制统治,要求自主独立的作品。如梁启超《新罗马》和《侠情记》,麦仲华《血海花》等。二.艺术新变1、戏剧情节削弱2、戏剧冲突淡化3、戏剧人物平面化4、戏剧剧本案头化1、戏剧情节削弱第一,无故事情节。这种倾向在一些政治家型、宣传家型戏曲家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贺良朴《叹老》、袁祖光《仙人感》、无名氏《少年登场》、吴魂《迷魂阵》、柳亚子《松陵新女儿》、高增《女中华》、《血海恨》、玉桥忧患《广东新女儿》、佚名《巾帼魂》、杨子元《新西藏》、《黄金世界》等。第二,仅有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故事。如李慈铭《舟觏(gou)》、《秋梦》、洪炳文《挞秦鞭》、《普天庆》、袁祖光《藤花秋梦》、《暗藏莺》、《东家颦》、《钧天乐》等。2、戏剧冲突淡化第一,戏剧冲突虚化。如无名氏《少年登场》、吴魂《迷魂阵》、柳亚子《松陵新女儿》、高增《女中华》、《血海恨》、玉桥忧患《广东新女儿》,俞樾《骊山传》、《梓潼传》、杨子元《新西藏》、《黄金世界》等。第二,戏剧冲突弱化。有的是由于集中反映社会问题、表达作者见解观点的需要而弱化戏剧冲突,如魏熙元《儒酸福》、杨子元《女界天》等;有的是由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历史过程或现实事实而弱化了戏剧冲突,如梁启超《新罗马》、吴承烜《星剑侠》等;有的是由于特别集中于叙事、议论与抒情而弱化戏剧冲突,如陈时泌《武陵春》、姜继襄《汉江泪》等。3、戏剧人物平面化第一,议论、演说等宣传成分的加强造成人物平面化。如贺良朴《海侨春》中的南荃居士和女侠遁云、陈时泌《武陵春》中的武陵渔人和国子监生、高增《女中华》中的黄英雌、陈伯平《同情梦》中的尤素心、阮式《梦桃新剧》中的残魂等人物。第二,反映历史事实的作品过分关注事件而轻视了人物,造成人物平面化。吴承烜《星剑侠》和梁启超《新罗马》等戏曲中的人物。重视事件内蕴,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性减弱,政治性增强。第三,以学问为戏曲、以考证入戏曲造成人物平面化。俞樾《骊山传》和《梓潼传》堪称近代传奇杂剧中以学问为戏曲的代表。【应与近代散文、同光体诗歌等作整体观,反思近代文学的特点。】4、戏剧剧本案头化第一,传奇杂剧中非戏剧性成分的加强,文章化倾向日益明显。第二,传奇与杂剧之间文体界限的消失。第三,传奇杂剧各自文体规范的消解。传奇和杂剧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文体规范、体制特征,至近代已经处于剧烈的变异、消解过程中,传奇和杂剧逐渐失去了自身的文体规范和体制特征。三.语言特点1、报章文体语言对传奇杂剧的渗透2、西学东渐对传奇杂剧语言的影响3、方言在传奇杂剧中的运用近代传奇杂剧语言在继承传统戏剧语言特点之基础上,又进行了非常大胆而且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使戏剧语言在许多方面出现了新变化、新气象,形成了具有独特面貌的戏剧语言形态,不仅为传统戏剧语言、文学语言开辟了新天地,而且为现代戏剧语言、现代文学语言的孕育和形成进行了颇有实效的酝酿与铺垫。第二课时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一.京剧的兴起二.近代京剧改革三.京剧的兴盛发展一.京剧的兴起清代中叶以降雅部昆曲的衰落和花部乱弹的兴起,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改变了昆曲和花部戏曲的命运,而且改变了中国戏剧的基本格局。京剧起源于湖北的汉剧、安徽的地方戏。经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人吸收秦腔、昆曲等戏曲的曲调,形成新的唱腔,同光年间皮黄戏加入全盛期,被称为“京调”;至辛亥革命前后,发展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当时,上海的戏院全为京班掌控,被正式称为“京剧”。一、雅部花部的消长:1751年、1771年,太后60岁、80岁大寿,隆重庆祝期间,南北戏曲齐集北京,为彼此交流创造了条件。1779年,魏长生率戏班进京,秦腔盛行一时;1790年,乾隆80大寿,演二黄调为主的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二、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二.近代京剧改革标志性事件以1902年“小说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为契机,开始了酝酿过程。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的创刊和1908年上海新舞台的创立,标志着近代京剧改革正式兴起,并持续到辛亥革命之后。主要表现戏剧报刊大量出现京剧改良理论提出舞台演出艺术的新探索一批京剧剧本创作者出现大量京剧演员涌现新式剧场的创建戏曲教育的发展改良京剧比较突出的特点1.往往更注重作品的外在情节性,叙述性的成分比较突出,以往作品中对戏剧人物心理刻画和性格塑造的成分有所减弱。2.剧中人物唱词说白的表演性质有所减弱,而常常代之以政治性的宣传演说,口号式的唱词和念白;经常出现比较长篇的唱词和念白,使京剧艺术本身的某些特质没能充分地展现出来。3.作品的语言一般比较通俗易懂,有时甚至运用一些方言土语,特别是苏州方言被经常使用,形成了一种时代特点和习惯,某些外来词语也时常出现。4.由于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带有外国特色和近代色彩的舞台表演方式,如改分场演出为分幕演出,烟火、灯光、道具、布景、旋转舞台等也相应出现。三.京剧的兴盛发展从京剧艺术本身来说,经过近代京剧改良阶段的探索尝试之后,在戏剧观念、社会地位、演出场所、剧目创作、表演艺术、伴奏音乐和舞台美术等方面,都实现了重要的变革。随着京剧的发展和传播,出现了京派与海派之分。京派京剧,或曰京朝派京剧;海派京剧,也称南派京剧或外江派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之梅兰芳“四大名旦”之尚小云“四大名旦”之程砚秋“四大名旦”之荀慧生海派京剧的特点:1.从剧目的题材类型上看,海派更加重视表现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注意反映广大上海市民普遍关心的事件,戏剧题材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大量产生于上海的时事戏、时装戏堪称代表。2.在舞台演出方面,海派京剧更重视大胆创新。在舞台动作上向着强烈、夸张的方向发展;在演唱方面,也讲究声音运用的灵活、流畅、自然,更贴近观众,与京派京剧演唱时的恪守格律、讲究工稳的风格迥然有别。3.在戏剧情节的设计上,海派更重视剧本的故事性和娱乐性。4.在舞台艺术方面,大力运用近代科学手段,实现了京剧舞台设计的飞跃。上海京剧的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方面都领近代戏剧之风骚,使京剧这种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带上了明显的近代文化色彩。汪笑侬被认为是海派京剧的创始人,周信芳(1895-1975)则被誉为海派京剧集大成者。海派京剧艺术对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发展,均有巨大影响。第三课时戏曲界革命与早期话剧一.戏曲界革命的理论倡导1904年,陈去病、汪笑侬、熊文通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是戏剧改良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二十世纪大舞台丛报〉招股启事并简章》之认为:“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蒋观云《中国之演剧界》倡导悲剧:“悲剧者,君主及人民高等之学校也,其功果在历史之上。……悲剧者,能鼓励人之精神,高尚人之性质,而能使人学为伟大人物者也。”是故欲革政治,当以易风俗为起点;欲易风俗,当以正人心为起点;欲正人心,当以改良戏曲为起点。……诚以戏曲之力足以左右世界,其范围所及,十倍于新闻纸,百倍于演说台。……吾故曰:欲革政治,当以改良戏曲为起点。——王钟麒:《论戏曲改良与群治之关系》(1906)陈独秀的戏剧改良的理论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故不入戏园则已耳,苟其入之,则人之思想权未有不握于演戏曲者之手矣。使人观之,不能自主,忽而乐,忽而哀,忽而喜,忽而悲,忽而手舞足蹈,忽而涕泗滂沱,虽些少时间,而其思想之千变万化,有不可思议者也。……由是观之,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陈独秀:《论戏曲》(载《新小说》第二卷第二期)二.早期话剧1.文明戏与话剧2.文明戏的兴起和衰落3.话剧的发展与成熟在中国近代诸主要剧种中,话剧的兴起最晚,基础也最为薄弱,但是这种深受外国戏剧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新兴剧种成长最为迅速,影响相当广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戏剧史的主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1.文明戏与话剧文明新戏原来非但不是个坏的名称,而且是一个好的名称,初期话剧所有的剧团都只说演的是“新剧”,没有谁说文明新戏。新戏就是新型的戏,有别于旧戏而言,文明两个字是进步或者先进的意思。文明新戏正当的解释是进步的新的戏剧,最初也不过广告上这样登一登,以后就在社会上成了个流行的名词,并简称为文明戏。——欧阳予倩:《谈文明戏》1.文明戏与话剧现在我们说到话剧,不能不联想起文明戏来。而话剧与文明戏的显著的不同点,是话剧有剧本,文明戏却只有幕表,没有剧本。——周剑云:《剧坛怀旧录》文明戏和话剧可以说是同一种戏剧样式,文明戏是话剧的早期形态,话剧也就是文明戏的成熟形态。2.文明戏的兴起和衰落演艺之事,关系于文明至巨。故本社创办伊始,特设专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欧阳予倩:《春柳社开丁未演艺大会之趣意》一、1906年底,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曾孝谷、李叔同等留学生在日本成立春柳社。二、春柳社是一个以戏剧演出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它的成立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重大事件。春柳社成立不久,就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1日至2日,扩充之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剧场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翻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2.文明戏的兴起和衰落李叔同饰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剧照上海最有影响的六大剧团郑正秋主持的新民社(1913年成立)经营三、张蚀川、杜俊初主持的民鸣社(1913年成立)孙玉声、周剑云主持的启民社(1913年成立)苏石痴主持的民兴社(1914年成立)朱旭东、史海啸主持的开明社(1912年成立)陆镜若、马绛士、蒋镜澄主持的春柳剧场(1914年成立)3.话剧的发展与成熟1919年3月,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第一个话剧剧本《终身大事》在《新青年》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