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阶段特征知识概览类别特征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1)商鞅变法: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2)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并且影响深远的一次封建化改革(3)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近代欧洲历史上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3-阶段特征知识概览类别特征近代亚洲国家的改革(1)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社会启蒙作用深刻,影响深远-4-阶段特征知识概览-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2)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1)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3)政治: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特点(1)理论:法家学说。(2)措施:措施全面,核心是奖励“耕战”,实行“法治”。(3)方式:注重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4)性质: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必要性: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2)可能性: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个人作用。2.内容(1)经济:颁布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2)政治: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迁都洛阳。(3)社会风俗:易服装、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讲汉话、改籍贯。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4.评价: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界危机严重。(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改革科举: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为变法培养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4.评价(1)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3)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1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四、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需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1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3)倒幕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度。(2)经济: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进西化。(4)军事:建立近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1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评价(1)积极性: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导致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4-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六、戊戌变法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思想;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1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内容(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3.结果: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5.评价(1)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2)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3)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16-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一、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1.评价改革的原则(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分析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最后,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一场改革成功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7-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获得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某些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需要改革者有敢于改革的勇气,并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3)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18-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1(2018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19-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选取史料,通过汉武帝对年号的改革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概括的能力。②知识:汉武帝对年号的改革。解题思路:①找题眼:“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②组织答案:第(1)问求答项为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可先把材料分为两层,前者突出年序纪年制度的弊端,后者对应进行改革,由此可得出区别;第(2)问汉武帝年号制度改革的意义,从材料中可看出应从对当时、后世及国际三个角度来分析。参考答案:(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20-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2(2017课标全国Ⅲ,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中”,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同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21-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开皇律》制定的意义。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选取有关隋朝法律制度的史料,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②知识:隋朝法律制度的改革。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法令明审,科条简要”“以轻代重”“删繁就简”等。②组织答案:第(1)问,根据材料“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中”“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删繁就简”“刑同简要,疏而不失”,可得出刑罚减轻、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等结论。第(2)问,“隋朝《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法律常识进行思考回答,要注意从法律本身的进步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22-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参考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23-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对点演练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24-考点重组高频突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5-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2018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