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课标版)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0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苏俄(联)的社会主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十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2-阶段特征知识概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苏俄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但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奠定了基础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繁荣,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3-阶段特征知识概览政治经济文化资本主义在经济危机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分化,有的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有的国家沿着民主道路发展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模式进行调整,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整体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是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和调整时期-4-阶段特征知识概览-5-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0世纪前期社会主义的探索1.政治: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1)条件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②客观:俄国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6-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进程①打倒沙皇: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②指明方向: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道路。③抛弃幻想: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1917年7月),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④再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7-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结果:召开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政治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外交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组织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4)意义①对俄国: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②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8-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创新(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②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③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全面推行国有化,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上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④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9-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②内容:农业上,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大企业实行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③作用: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探索了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列宁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尝试。-10-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①形成原因: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部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体制。③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11-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④评价领域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经济在一定时间内适应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长远看影响经济结构和民生,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使经济失去活力;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维系了政权稳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1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文化:高度繁荣的苏联文学(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府的建立。(2)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3-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特点和经验教训1.原因(1)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14-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3.经验教训(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5-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1(2018课标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旨在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②知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16-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①找题眼:“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②联所学,辨选项:从题干“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可知当时的苏联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措施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这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未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A-17-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例题2(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命题分析:①能力: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知识:苏联集体农庄的变化。-18-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②核选项,辨正误:从材料来看,农庄发放物质报酬的周期缩短,农民还可以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这些做法会大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1953年,苏联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农业集体化早在1929年就已开始,故D项错误。答案:A-19-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对点演练1(1)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在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农业集体化方针C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可知斯大林认为利用国家的力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可以改变国家的落后状态。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利用国家的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实行的,排除A、B两项。农业集体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20-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下表是苏联1929年和1932年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项目年份机器设备的进口在进口总额中占比(%)招聘外国专家(人数)钢产量(万吨)1929年30.14564301932年55.71919590A.苏联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工业化的推进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C.引进先进技术是推动苏联工业化的有效途径D.苏联20世纪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考查苏联工业化的内容。表格中“机器设备的进口”“招聘外国专家”等说明当时苏联引进先进的技术,促进了苏联工业化水平的提高,C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信息,D项“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不符合史实。答案解析关闭C-21-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3)(2019课标全国Ⅱ,35)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类别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年实际产量钢1.45亿1.15亿煤3.9亿3.35亿肉2500万1230万蔬菜与瓜类4700万1300万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解析解析关闭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斯大林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A-22-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4)(2019河南洛阳期中)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这反映了苏联()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注:“一五”计划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A.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D.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答案解析解析关闭图表反映了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发展的比例失调,故工农业生产没有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农轻重比例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的变化,不能推断出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故B项错误;从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增长的比例看,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关闭C-23-知识点一知识点二考点重组高频突破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的发展1.政治:世界资本主义两种道路的选择(1)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