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专版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空坐标】【课时主题】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考点知识回扣【课标内容】考点一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官渡之战概况: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赤壁之战概况: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为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误区警示】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200三国鼎立考点知识回扣3.三国鼎立(1)形成过程:220年,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各国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快速记忆】二零零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零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蜀汉吴,曹丕刘备孙权建。曹丕刘备孙权卫温诸葛亮考点知识回扣【课标内容】考点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道西晋的建立,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1.西晋的建立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氏专权。266年,(晋武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识图学史】晋武帝司马炎考点知识回扣2.八王之乱(1)概况: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封王为了争夺,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战历时16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2)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潮。中央政权人口迁徙【史料解读】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资治通鉴》[解读]魏晋以来所积聚的社会财富,被破坏殆尽。这是描述八王之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考点知识回扣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概况:西北的族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氐羌鲜卑【识图学史】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考点知识回扣(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前秦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考点知识回扣【课标内容】考点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1.东晋的兴亡(1)东晋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依靠山东王氏家族,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知识拓展】“六朝古都”指的是现在我国的南京,是因为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南京定都而得名。司马睿考点知识回扣(2)发展概况: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3)东晋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手中。420年,东晋灭亡。淝水之战武将考点知识回扣2.南朝的政治(1)南朝:420年—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时,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3)梁:梁武帝夺取帝位后,政治日益败坏,后发生大规模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图解记忆】建康宋萧衍考点知识回扣3.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东晋后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史料解读】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解读]材料描写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后的情况,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黄河流域劳动力考点知识回扣(3)农业: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直播变成,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犁耕育秧移栽考点知识回扣(4)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5)商业和城市: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识图学史】南朝青瓷莲花尊考点知识回扣【课标内容】考点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淝水之战(1)概况:383年,率军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2)影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特别提示】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苻坚考点知识回扣2.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鲜卑拓跋部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地区困难重重。【特别提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四次短暂统一:曹操统一北方、西晋的短暂统一、前秦的统一、北魏的统一。439北方考点知识回扣(3)内容:北魏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迁都,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洛阳【特别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学汉语,穿汉服,改姓氏,通婚姻,学汉制,学汉礼。考点知识回扣(4)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史料解读】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解读]这是南朝的某位官员来到洛阳之后发出的感慨,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考点知识回扣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经济交流: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识图学史】北魏陶俑农业技艺畜牧经验考点知识回扣(2)民族关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3)文化交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和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4)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族隔阂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知识回扣【课标内容】考点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概况: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史料解读】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解读]材料意为顺应天时,裁量地利,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会劳动而没有收获。因此贾思勰认为要不误农时和因地制宜。考点知识回扣(2)内容: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3)影响:这部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遵循自然规律以民生为本考点知识回扣2.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将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识图学史】祖冲之像圆周率考点知识回扣3.书法、绘画与雕塑(1)书法①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独创楷书书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②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他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识图学史】《兰亭集序》(摹本·局部)锺繇王羲之考点知识回扣③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书法艺术受到重视,流传下来的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④中国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碑刻考点知识回扣(2)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人物画。作品有《女史箴图》和。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识图学史】《女史箴图》(摹本·局部)《洛神赋图》考点知识回扣(3)雕塑: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重难拓展拓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几种方式(1)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不断内迁。(2)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3)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关系:经济交流加强,汉族和内迁的各族人民相互学习;民族关系缓和,文化交流增多。拓展二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适应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下进行的,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的客观历史趋势,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