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第一、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环境因素举例非生物因素①____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蛾在夜间活动②______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沙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空气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生物因素种间关系③______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竞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④______根瘤菌和豆科植物共生寄生蛔虫生活在人的小肠中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在捕食、御敌等方面相互协作种内⑤_____羚羊在争夺配偶时发生争斗光温度捕食共生斗争提示►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如影响某一株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不仅包括它周围的杂草、农业害虫、鼠类等,还有它周围的其他小麦植株。②判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判断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主要去寻找该地方(时间)所处的这种生物与别的地方(时间)所处的这种生物不同的环境条件就可以。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不同的环境条件就是“海拔高度”,而“海拔高度”引起的不同就是温度的不同,所以是温度影响生物。沙漠上多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种分布主要受水分的影响。再如,南北方的差异,主要受温度的影响;白天黑夜的差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等。③生物间关系的判断区分种内斗争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斗争关系;种间竞争是指两种生物间的斗争关系。区分共生与寄生:共生对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彼此有利;寄生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二、生物适应环境和环境影响生物1.生物适应环境2.环境影响生物: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即环境的变化不仅会导致生物的进化还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物的灭绝。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存在状况,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普遍性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⑥和⑦,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如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等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它们对每一种环境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一、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的成分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①与②形成的统一整体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③,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环境组成成分作用非生物成分包括④_________等为生物提供⑤___________生物成分⑥___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⑦,为各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⑧___包括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依据食性将动物分为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⑨___腐生微生物将动植物遗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的循环各组成成分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生物环境生物圈光、空气、水和土壤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提示►①植物≠生产者:菟丝子属于植物,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②动物≠消费者:秃鹫、蚯蚓、原生动物等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③细菌≠分解者: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是自养型,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④一个生态系统要想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成分外,可以没有消费者,但必须要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考点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概念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①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方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如:草→鼠→蛇→鹰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数法从生产者一直数到最顶端的消费者才是一条食物链数量变化关系在“草→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鸟的数量减少,短时间内,虫的数量增加;较长时间内,虫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当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时,受影响最大的总是相邻的生物食物关系二、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②彼此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③,也可能被④所食。3.功能: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⑤_______的渠道。4.特点: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丰富,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网就越⑥。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⑦。三、生物富集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⑧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的现象。2.食物链中生物数量、能量、有毒物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终级消费者生物数量⑨___⑩_____⑪___体内总能量⑫___⑬_____⑭___体内所含有毒物质⑮___⑯_____⑰___食物链多种植物多种肉食性动物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复杂营养级食物链最多越来越少最少最多越来越少最少最少越来越多最多考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传递渠道: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①,通过食物链依次传递。2.营养级:②上的每一个环节。连一连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提示►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太阳能食物链3.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③、④和⑤的过程。(2)能量来源与去路①能量来源: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⑥;消费者的能量来自于⑦。②能量去向:自身⑧;流入⑨;被⑩分解利用。(3)能量流动的特点a.⑪:能量流动沿食物链进行,食物链是单向的。b.⑫: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传递效率只有⑬。4.研究意义: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⑭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输入传递散失太阳能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能量流动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⑮、⑯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碳循环过程图图示解读: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1)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⑰的形式存在。(2)在生物群落内部:以⑱的形式传递。(3)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⑲的形式循环。生产者消费者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⑳作用。(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21;分解者的22(实质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23。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的24含量逐渐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影响:导致25,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2.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2)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3.物质循环的意义:26和27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光合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二氧化碳气温升高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提示►①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所以不能说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②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归纳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不同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周而复始,可循环相同点通过食物网和食物链实现联系(1)能量的固定、贮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传递,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往复循环(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提示►①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越是食物链的后端,生物数量越少,贮存的能量也越少,形成生物数量金字塔,但数量金字塔也会出现倒置,如一棵树上生活着几百只毛毛虫。②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终都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每一个生物体内的碳元素最终都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考点生态系统的类型类型主要特点作用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①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有“②”之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草原生态系统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比较少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荒漠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十分稀少保持土壤养分、防风固沙水域生态系统③生态系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维持碳—氧平衡和水循环淡水生态系统淡水动植物种类繁多调节气候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以④为主人起关键作用,为人类提供食物等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消费者主要是⑤___对人类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森林绿色水库海洋农作物人类1.调节方式: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是①。这种调节机制,使生态系统中的②、③和分解者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2.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④。一般地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⑤。(2)任何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有⑥。如果外来干扰因素超出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3.启发:发展经济,应该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的。4.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对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来说,尽量不干扰破坏它;对于人工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增加生物的种类增强其稳定性。考点生态系统的类型自我调节生产者消费者结构特点越大一定的限度重点判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方法一、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生物离不开环境。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生活方式上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变化,从而达到与所生存环境相协调的目的。3.环境影响生物: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作用,即环境的变化不仅会导致生物的进化还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物的灭绝。二、掌握判断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方法1.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生物影响环境还是环境影响生物,可以用“因为……所以……”造句,看前因后果,如果是生物引起了环境的改变,则属于生物影响环境,如果是环境引起了生物的改变,则属于环境影响生物。(1)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生物产生了变化——环境影响生物。(2)因为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生物影响环境。(3)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生活方式上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生物适应环境。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的判断:一般给出的环境比较特殊,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而且对环境作出一定的改变。例1►[2018·聊城中考]现实中有许多实例能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部分宠物犬进入盛夏脱毛D.城市绿化改变了空气质量D分析:北方多种树木入冬会自动落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寒冷的环境;仙人掌的叶变成刺,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部分宠物犬进入盛夏脱毛,是适应炎热的环境;城市绿化改变了空气质量,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雨露滋润禾苗壮”说明了()A.环境对生物的作用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A分析: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草盛豆苗稀,体现了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2.[2018·德州中考]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B.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D.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C分析:植被密布的山中空气清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高原、高山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组织细胞缺氧,释放的能量减少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浮水植物下表皮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