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七 人口与城市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专题七人口与城市高考地理(北京市选考专用)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考点一人口增长、迁移和问题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1.(2015北京文综,11,4分)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答案C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由题意可知,“城市牵挂”程度越高,人口迁出比例越大。读图可知,甲地受南方牵挂程度远大于北方,说明其人口迁出比例南方比北方高,A项错误;北京、上海和深圳附近的广州(省级行政中心)相比,甲地向其迁出的人口比例都较高,B项错误;珠江三角洲样本城市数量比四川盆地多,且牵挂程度高,故甲地向珠江三角洲人口迁出比例比向四川盆地人口迁出比例高,C项正确;同样,从样本城市数量及分布、牵挂程度分析,甲地向内陆城市的人口迁出比例比向沿海城市人口迁出比例低,D项错误。解题关键网购分寄出地和寄入地。寄入地为寄出地的牵挂城市。明确“城市牵挂”程度越高,甲地向其迁出人口比例越高是解题关键。读下图,回答下题。 2.(2013北京文综,3,4分)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本题考查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政策、婚姻家庭等。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政策,不会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东北地区;东北虽地处边疆,但周边邻国附近区域的人口较少,不会有大量邻国人口迁入;20世纪50—70年代正是东北工业基地建设时期,国家有计划地把城市知识青年迁入该地。解题指导注意“20世纪50—70年代”“迁入东北地区”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我国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回答。这一时期是有计划地将人口迁入边疆地区、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为我国的工业基地。且此时以国内人口迁移为主。3.[2019北京文综,40(2),10分]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下题。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10分)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解析本题以德国老龄人口密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人口分布及人口问题;利用老龄人口密度分布图,结合相关知识考查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区域人口分布及人口问题的分析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和发展观。注意图中各图例的含义,结合图中德国老龄人口分布状况和德国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得出,该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衡,核心城市老龄人口比重最大;西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大,东部地区密度小;东北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可以从劳动力不足和养老压力大等方面回答。考点二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等级体系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北京文综,8,4分)该图体现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答案D本题利用城市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变化考查城市用地分布及影响因素;通过变化图材料的分析及地租水平这一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采用较少见的农业用地地租的变化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结合图示信息探讨现实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由图可知,农业用地地租比商业用地地租低,但在城市边缘、郊区仍有大量农业用地分布,应是受政策保护的结果,D项正确;商业用地一般分布于城市中心附近,农业用地分布于城郊,且两种用地地租差异很大,不会交错分布,A项错误;图中两条线的斜率差异较大,表示其变化率差异大,B项错误;商业用地有向郊区扩展的趋势,但不会持续扩展,C项错误。思路分析为了保证城市农产品的充足供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通过政策来保护农业用地,以促进城郊农业的发展。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下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2.(2018北京文综,10,4分)该城市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答案A本题考查城市建设。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强度越大。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最大,应该是商业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商业网点最为密集,A项正确,C项错误;Ⅱ区域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生活、经济活动较为密集,不宜建垃圾填埋场(易造成污染),B项错误;Ⅳ区土地利用强度小,生产、生活活动少,释放废热少,热岛效应弱,D项错误。知识拓展垃圾填埋场的选址条件必须远离饮用水源,尽量少占农田,利用荒地和当地地形。一般选择在远离居民区的位置,填埋场与居民区的最短距离为500m。生活垃圾填埋场应设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右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3.(2016北京文综,11,4分)据图推断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答案B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若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则出行次数应该多,A项错误;若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则出行次数多,又加上距离住宅区远,出行能耗较高,B项正确;若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则出行次数应该多,C项错误;若丁为中心商务区,则出行次数多,距离住宅区较远,出行能耗较高,D项错误。解题关键理解出行能耗的概念,距离越远,出行次数越多,出行能耗越大。明确不同功能区出行次数和出行距离是关键。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4.(2015北京文综,3,4分)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⑥①②B.⑤③⑥C.③②④D.①④⑤答案B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体系。读图可知,⑤级别最高,②③次之且级别相同,④⑥比②③级别低且④与⑥级别相同,①级别最低。博物馆服务范围最大,乡(镇)行政机构次之,集贸市场服务范围最小,B项正确。解题指导根据图中不同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判断出服务功能的大小等级。将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服务功能按照大小等级排序,然后两相对应分析判断。5.[2012北京文综,39(3)(4),10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4分)(2)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6分)答案(1)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2)吸附飘(浮)尘,吸收污染气体,释放氧气。解析(1)本题考查绿地分布特点及获取信息和描述事物分布规律的能力。绿地分布特点可从位置与形状两个角度描述。(2)本题考查绿地的环境功能。城市绿地环境功能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方面。6.[2011北京文综,36(5),7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答案有合适的水源条件,依托绿洲发展;服务范围依次减小。解析该区域城镇形成和发展与水源和绿洲有关;从图中3城镇绿洲面积及河流信息,可推断喀什、和田、民丰发展条件由优到劣,其等级依次减小,故服务范围依次减小。评析本题较易。考查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城镇服务范围的比较。关键是把握西北地区城市发展制约因素是水源。考点三城市化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北京文综,5,4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本题以长三角地区区域图为材料,考查了区域发展;在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区域地理知识,通过选项对比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区域一体化发展,体现地理学科中区域合作的观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区域内部物资、人员、资金和技术等的交流,从而使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工业的地域联系加强,因此②④正确,选C。区域一体化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但不会增加乡镇的数量,因此①错误;一体化发展会实现产业优势互补,而不是产业趋同发展,因此③错误。知识拓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根据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2018年常住人口2.2亿,约占全国的1/6,2017年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4。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下题。 某大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差异示意图2.(2018北京文综,11,4分)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A.建设民俗博物馆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答案D本题考查城市化。保护耕地和种植业投入增加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减弱,与题意不符,B、C项错误;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不会引起土地利用强度的明显增大,A项错误;卫星城规模扩大会导致土地利用强度增大,D项正确。知识拓展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大城市主城区的职能;减轻主城区的人口压力、住房压力;缓解交通拥堵;减轻主城区的环境污染。B组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人口增长、迁移和问题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1.(2019江苏单科,9,2分)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A.人口总数减少B.老龄化加剧C.平均年龄减小D.劳动力增多2.(2019江苏单科,10,2分)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增长B.医疗水平C.机械增长D.生育观念答案DC本题组以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为信息源,考查了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考查了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变化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成因探究,蕴含了关注社会发展、人地协调的观念。第1题,图示为该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变化,不能说明人口总数的增减,A项错误;图示该城市2016年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小于5%,没有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则B项错误;2000年人口比重集中在16—40岁,2016年人口比重集中在21—50岁,说明平均年龄增大了,C项错误;我国人口自2000年以来基本处于增长态势,16—60岁人口比重2016年大于2000年,说明2016年该城市人口中劳动力增多了,D项正确。温馨提示第1题,当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时,表明进入老龄化社会。第2题,图示2000年11—15岁人口比重很小,16年后的27—31岁人口比重应也较小,而2016年26—30岁人口比重明显增大,说明2016年的26—30岁人口中有很大部分不是当地原有人口,则当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即机械增长,故C项正确。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

1 / 2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