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散文阅读方略二、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方略专题导引文言文阅读方略三、文言文阅读三法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三文言特殊句式考点突破考点四文言断句的原则和方法考点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六文言文的信息筛选考点七内容和观点的分析、概括考点八文言文阅读探究拓展题考点九古代文化经典(《论语》)的理解、感悟和评价一、(2018北京,8—1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感知高考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 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 :分量轻。(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叛乱之事。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不胜月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D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行:品行。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C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日:每一天。B.胜:尽、全。C.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D.其:代词,那。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D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赐失之矣”应译为“子贡这件事做得不妥”。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①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译文:②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译文:答案①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②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鲜:少。克:能够。②则:那么,就。复:再。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②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答案①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②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错。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第一则从做事到治国,论证了“积微”的重要性,因此“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可作为中心论点;第二则先进行道理论证,后进行举例论证,第一段“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是小结句,能够概括全文中心;第二段“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是小结句,也能概括全文中心。②第一则的中心论点是“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据此标题可拟为“积微”。第二则中心论点是“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据此标题可拟为“察微”或“明察秋毫”。拟标题应结合短文论点,从论题的角度进行概括。答题时注意字数要求。[参考译文](1)从细微处一点一点积累,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月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爱怠慢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再努力处理它,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情来得频繁(经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长,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到来得稀少(不常发生),存在的时间也短,所以积累的成果小。所以善于利用每天的人可以称王,善于利用每季的人可以称霸,出了漏洞再去补救的人就会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的事情,霸者注重每季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陷入危险之后才感到悲伤,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死亡。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可以按季记载;王者的功名,每天都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只有能积累小事的人才能快速成功。《诗经》上说:“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假如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区别就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一样分明的话,就没有必要使用智慧,即使愚笨的人也是可以知道的。然而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并不是这样。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即使这样还是出现了管叔、蔡叔犯上作乱的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说治世和乱世、生存和死亡的征兆,开始时就像鸟兽们秋天长出的新毛。(如果)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在大事上就不会出现错误了。鲁国的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中给人做奴仆,有能够赎回他们的人,可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子贡从诸侯那里赎回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到鲁国后却推辞,没有从国库中领取赎金。孔子说:“赐这件事做得有过错。从今往后,鲁国人不去赎做奴仆的人了。”从国库中领取赎金,不会对人的品行有什么损失;不领取赎金的话,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孔子说:“鲁国的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二、(2017北京,9—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3分)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注]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书契:有文字记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D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易”在这里的意思是“改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以有侯王争必以利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C答案C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A.都是连词,因为。B.都是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都可译为“……的情况(人)”。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B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能力。“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意为“用公家的赋税重赏他们”,该句并未表达“皆封侯”之意,因而B项错误。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译文: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译文: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所字结构翻译为“所能……的”,“时”译为“时势”。②“措”通“厝”,翻译为“放置”;“已”译为“停止”“消除”。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D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苏轼在文中明确表达了“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的态度,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全文并未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各自的优劣。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答案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通过阅读原文,可知汉代初期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和张良采取分封各诸侯的政策,是出于形势的考虑,而非“圣人意”。[参考译文]秦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地、齐地、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不能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诸侯王)适宜。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互相征战,最终到了天子也不能禁止的

1 / 5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