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2019年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中考考点过关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四 三国两晋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考帮安徽中考历史2019第一部分安徽中考考点过关模块一中国古代史主题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次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两条线索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个政权魏、蜀、吴。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四大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北魏孝文帝。CONTENTS目录PART02拓展帮PART01考点帮PART01考点帮PART01考点帮考点1考点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背景①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②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③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时间200年。对阵双方曹操和袁绍。地点官渡。过程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特点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胜袁绍)影响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为其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时间208年。对阵双方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地点赤壁。过程曹军兵力20余万与孙刘联军约5万人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10安徽2]考点1考点2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2.三国鼎立三国鼎立背景①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②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③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魏220年曹丕洛阳黄河流域。蜀221年刘备成都今云南、贵州、重庆、四川等大部分地区。吴229年孙权建业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等南方地区。结果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的发展情况①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③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影响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考点1考点2秦统一中国(10年3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中国古代史上四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P21)、赤壁之战(P21)、淝水之战(P24)。考点1考点2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0年未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1.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西晋的建立背景①魏灭蜀: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②司马氏掌权:曹魏中期,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建立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统一全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统治情况①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②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八王之乱背景①宗室诸王势力强大: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②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并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考点1考点2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0年未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内迁概况时间东汉、魏、晋时期。内迁方向①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②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③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结果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十六国时期十六国西晋灭亡以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社会状况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前秦统治①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②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汉文化修养很高。③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④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考点1考点2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4考点51.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西晋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东晋的兴亡建立317年,司马睿重新建立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统治特点①司马睿和南下的北方山东大贵族王导交往密切,他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②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③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北伐①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②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的发展状况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东晋的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南朝的政治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的情况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衰落①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②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③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④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考点1考点2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4考点52.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012安徽13(1)]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社会相对比较安定。④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⑤统治者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兴修水利工程,大量农作物被引种和推广。表现农业①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③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考点1考点2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1.淝水之战淝水之战背景①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北方。②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经过383年,苻坚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军队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对峙,并大败前秦军。特点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考点1考点2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方式用文治移风易俗。目的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鲜卑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措施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018年安徽12(1)]推行汉化政策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易汉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婚姻)性质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历史作用①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使得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②加速了内迁民族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评价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考点1考点2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0年1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表现经济方面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政治方面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民族心理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考点1考点2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考点6考点7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P24)、唐与吐蕃的交往(P29)、清朝设置驻藏大臣(P47)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P4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124)。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0年1考)考点1考点2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0年2考)考点帮考点3考点4考点5《齐民要术》作者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