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 第二篇 专题精讲 专题6 记叙文阅读 第03讲 理解词句 鉴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六记叙文阅读第3讲理解词句鉴赏语言[2015·安徽10~14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2分)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⑫“什么神奇?”⑬“这木棉花。”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⑮[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注释]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1.文章③~⑮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答案]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解析]根据第③段中“有一年”“参观北大校园”和第⑩段中“我忽然想到”“在印度”划分段落层次。概括事件时要写出人物、人物对花的态度。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3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A.[A]处B.[B]处C.[C]处D.[D]处[答案]B[解析][A]处侧重写的是印度朋友的发现。[B]处则侧重强调“我”听了印度朋友的话,开始仔细观察槐花。[C]处写印度朋友不理解“我”对木棉花的称赞。[D]处则是“我”转变观念后产生的神奇效果。题干中的语句“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则侧重说明“我”观察槐花后的新发现。结合上下文内容可知,此句所强调的与[B]处内容一致。3.第⑯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考点:理解词句的含义】[答案]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解析]“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句中强调“这种习惯”需要改变,结合前文提到的“一个经验”,不难发现“这种习惯”是指“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考点:语言鉴赏】[答案]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解析]“吸”“抬”“看”“瞪”这些动词写出了印度朋友仔细地闻槐花清香并认真地观看洋槐满树繁花景象的情形。“猛然”“又大又圆”则写出了他惊诧的表情。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答案]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解析]仔细阅读最后两段,不难作答。如第⑯段中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从第⑰段可知,产生“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的原因是“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欣赏槐花,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有了无限生机。角度1理解词语的含义10年5考【常见题型】1.[2015·12]第×段画线句中“……(代词或短语)”指什么?2.[2014·9]从全文看,篇末的“……”包含了哪些内容?3.[2013·1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技法精讲考点五理解词句的含义【答题思路】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一定要结合语境,认真推敲。2.遇到代词,从上文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查找代词的指代含义,可从上文入手,由近及远地查找。3.联系句段,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理解较难。要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可根据上下文中作者关于词语的阐述,而这些阐述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可从上下句中寻找与词语相关的内容,找到答案。答题套路一:词语的原义+语境含义(这个词指……,在这里指的是……。)答题套路二:词语的原义+语境含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角度2理解句子的含义10年5考【常见题型】1.[2017·13]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2016·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请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画线句为什么说……【答题思路】(1)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2)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3)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4)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5)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考点专练】满分训练(六):第二题2小题、第五题2小题第(2)问、第七题4小题第(2)问、第九题5小题、第十题5小题、第十一题2小题、第十三题3小题、第十六题2小题考点六语言鉴赏角度1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0年5考【常见题型】1.[2019.7]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人物描写/词语运用的角度)2.[2015.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2014.8]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4.[2010.14]如果把本文的结尾改换成下面一句话,好不好?为什么?5.[2009.7]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步骤】1.从字词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答题模式:词的本义+语境义+情感(心理、性格、心情)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1)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答题模式:描写角度+内容+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①动作描写:……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②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③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刻画了……(2)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答题模式:本句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3.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入手。自然环境描写的四步分析法是:①概括。先概括描写的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②气氛。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③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④结构。和上文……相照应,为下文……做铺垫。4.从深层含义的角度入手。作家写文章手法不一,艺术风格各异,语言特色也大相径庭。有的通俗质朴,有的含蓄隐晦,话里有话,言外有意,这就有必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①双关句: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②富有哲理的句子: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③言外之意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5.从句式的角度入手。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如果出现在篇首或段尾,则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增强语势(气势磅礴)。答题模式:这是个……句,……(内容+表达效果),表达了……角度2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5年2考【常见题型】1.[2018.11]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2.[2011.1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4.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5.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步骤】1.从词性入手。不管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还是叠词等,准确地运用这些词语,会为平淡的句子增色添彩,会使句子韵味无穷。赏析词语可先从词语的词性着手,进行具体分析。赏析词语的类型动词本义+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概括(细致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形容词本义+概括(细致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副词本义+概括(细致描写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品质叠词本义+增强××语势,富有音韵美拟声词本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2.从词语的感情色彩入手。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的使用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色彩,可从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分析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还会产生变化,应根据语境具体分析。3.从修辞角度入手。有些词语往往运用了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能使句子更准确、形象、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4.从对人物的描写角度分析。有些词语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对其进行品析,可理解其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温馨提示】1.分析词语在内容上的作用。注意该词在表现事物特点、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上所起的作用。2.分析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注意该词语与上下文的关系,如过渡、照应等。3.分析词语在技法上的作用。注意该词语在语言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常用答题模式:(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表现、突出、强调)了……(人物性格、心理,事物特点等),表达(抒发、流露)了……的情感。角度3修辞方法及其作用5年1考【常见题型】1.[2018·11]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2.[2013·1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3.下面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请作赏析。【答题步骤】1.判定修辞方法,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答出该修辞方法本身的作用,比如,“比喻”就是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点。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一般作用)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拟人:将物人格化,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有节奏感,表意凝练。排比:节奏鲜明,有气势,一气呵成,突出……。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