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4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题型5文言文翻译题01题型突破102题型突破203专题强化训练文言文翻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学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浙江卷在文言文翻译题上,近年采用的方式是两句7分或8分,是除作文外单题赋分最高的题目,可见翻译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分量。同时该考点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复习时要予以重视。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译文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译文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文言文翻译讲原则,抓关键,会方法二、文言文翻译要找准关键点,即“紧扣文本,钩前挂后;蒙猜词义,找准采分点”要准确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将该语句还原到文本中,联系前后的语句,以便准确把握特定的语言环境,再推断语句的大概内容是什么。然后看看该语句中命题者大概要考查哪几个实词(有没有词类活用)、虚词(有何意义和用法)或句式(有没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或文言固定句式等),也就是找准采分点。解答文言翻译题,关键在于找准采分点。命题者在设置参考答案时,往往提供采分点作为评分依据;而不少评卷老师也往往只根据采分点的翻译来评分,因此,强化采分点意识,成为考生解答文言翻译题的一大关键。怎样找准采分点呢?大致来说,宜从以下角度寻找。(一)通假字的角度在翻译文言文时,如果按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思考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假”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2016·高考全国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逐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译文:【解析】“啖”是“吃”的意思,如学过的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中的“啖”就是这个意思;“矢”通“屎”,是“粪便”的意思;“囊”,名词作状语,是“用口袋装”的意思。【答案】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参考译文:“……二十年来,因刚强正直被提升为朝中大臣的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两个而已。背弃国家利益培植党羽,追逐权贵嗜好乞求怜悯,像所说的‘七豺’‘八狗’之类,谏官反而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能期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铲除大奸、消灭大害呢!与其错误任用而斥免他,不如开始举荐时慎重。”于是条列数件事呈献给皇上。出外巡视河南。那年发生大饥荒,人吃人。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锺化民带着国库中的钱币赈济百姓。(2016·高考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译文:【解析】句中的“锡”即“赐”;“不虔君命”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处之安乎”意思是“能安然处之吗”。【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参考译文: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客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却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二)句子中的双音节词的角度一般来说,试题中若有双音节词,大多是采分点,因为它极有可能是古今异义词或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节词。(2018·高考江苏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译文:【解析】迟明:天快亮的时候。骈辚:驱车一同前往。“延候于十字桥”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体现出。【答案】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参考译文:夜深了摆下酒宴,听到车声辚辚,是峄亭派遣使者来接我。天快亮的时候,行驶了六十里,吕峄亭在十字桥迎接,两人(见面)十分欣喜,便驱车一同前往。一顿饭工夫,看见城墙挡在前面,知道这是沭阳城新建的。几十位官绅争着来扶车。(2019·高考浙江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译文:【解析】“微旨”,精妙的意图的意思。要注意“岂、造物”等词的落实。【答案】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参考译文:古代文辞出众的人,往往彼此志气一致却互不谦让,精神气质不能彼此投合却能互相为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三)词类活用现象的角度当翻译句子中出现同现代说法不同的现象时,要正确分析其是否有词类活用现象。(2019·高考全国卷Ⅰ)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译文:【解析】注意“纷乱”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复杂混乱”。【答案】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参考译文: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2017·高考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译文:【解析】度:猜度。因:就。辄:总是。雅:一向,非常。罪:名词用作动词,怪罪。【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参考译文: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任命祠部侍郎阮卓做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四)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角度(2019·高考江苏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译文:【解析】注意关键词“啧啧”“蹀躞”及判断句式。【答案】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参考译文:先生名为汤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郡临川县人。他生下来就聪颖卓异,不同凡人。体态修美,眉目俊朗清秀。见到他的人都啧啧称赞说:“汤家居然有这样漂亮标致的孩子啊。”他五岁就能对对子。有人试探他,他立即就应答,再试探他他还能应答,短时间内要求他对好几首诗都面无难色。(汤显祖)十三岁,进入督学参加官方主持的考试,被增补为邑中弟子员。每次考试必定在同辈生员中称雄。庚午年在乡试中考中,当时也才二十岁。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路上小步行走的马。”三、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五个字即在翻译时,对文言文中一些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汇,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古代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词均原样保留,不必翻译。(2016·高考全国卷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译文:【解析】“珪”指“傅珪”,“吏部”是官职名,“雍”指“卢雍”,以上都是专有名词,均保留;“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答案】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参考译文: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即文言文中涉及的省略句,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2017·高考全国卷Ⅱ)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译文:【解析】重点词语:“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的意思;“辄”指“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侵入平原界辄死”前省略主语“蝗虫”,要补出。【答案】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参考译文: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即文言文常用,但现在已消失、不适宜或不用了的词语,在翻译时要换一种说法,使翻译的语句通顺,语意明确,易于理解。文言文中多单音节词,在翻译时要换成今天常用的双音节词。文言文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译为地位低,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译为旧事,前例);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或换衣服)、山陵崩(死)、填沟壑(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