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板块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把握“思、勾、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节约时间题型突破1局部区域选项——筛选标疑,注重细节五比对题型突破2观点类选项——读透文本,合理推断题型突破3主观题的答题要领01整体把握02题型突破103题型突破204题型突破305专题强化训练浙江省高考的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从内容上说,多属社会科学类文章,有时也兼具自然科学性质;字数一般在1000字左右。从题型上说,从2012年至2019年,都是两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2016年及以前是9分,2017年及以后增加为10分,简答题由3分变为4分。不同的是,2018年和2019年考查的文本为几则非连续材料,但考查的实质不变。预测2020年仍会沿袭对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考点涉及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平时的阅读是为了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而应试时的阅读是为了快速地解题得分,所以阅读时抓住关键信息点才是最重要的。平时的阅读,时间不是问题,可以悠着来;而高考时间有限,没法慢慢看。因此需要养成“思、勾、串”三位一体读文本的习惯。“思、勾、串”三位一体——快速读文,节约时间第一,思,就是宏观思考,在开始读文本前就思考三个问题。1.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或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2.行文中作者为突显论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3.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和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的,就是文章依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也就是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这样带着问题读文,能让心静,心静则神凝。只有平心静气,总揽全局,方能洞悉秋毫,明辨是非,否则,你连文章写的是什么都云里雾里,结果只能雾里看花,越看越花,误入陷阱,不能自拔。只有心静下来了,才能发现细微之处。部分选项信息虽说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思考则心静,心静就能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不心浮气躁,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第二,勾,就是微观勾画。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养成“筛选勾画”习惯。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1.关键词(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4)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5)表示举例子的词(例如、如)。(6)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准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7)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指代词等。2.关键句(1)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2)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3)从结构上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第三,串,就是迅速串联。迅速串联的目的就是理清思路,把握大意。也就是文本读完后,再根据思考的问题和勾画的关键词句或浓缩的每段内容,迅速串起各段内容,从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大意,为阅读各题的四个选项时能迅速找出该内容在文章中的大致位置做准备。【读文示范】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第一步好把握,关键是第二步、第三步,这里重点示范第二步、第三步的读文技巧。第二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2019·高考浙江卷)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其.(1)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2)。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3)用于装饰衣服,也用第二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4)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5)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5)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6)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第二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7)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8),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第二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乍一看...(9)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10)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11)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第二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材料三: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12)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13)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第二步勾画文中关键信息点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14)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15)(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第二步勾画理由(1)“其”,代指“苗绣”,下文“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的应该是“苗绣”,而不是“楚绣”。(2)“同流而异源”,指流派相同,源头不同。第7题A项,“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认为“苗绣、湘绣、汉绣”同源,与原文“同流而异源”的表述不一致。(3)“主要”,指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有的时候命题人往往把“主要”说成“全部”。第二步勾画理由(4)画线的句子明确说明“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第7题B项对此处做了考查。(5)“多”,表示范围的副词,命题人往往扩大范围,说成“全部”。(6)此处实际上说明了苗绣的日常图案和特殊情况下的图案,即苗绣(日常)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特殊情况下(盛装)的图案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第7题C项对此进行了考查。(7)“苗族人”,指明范围。命题人往往扩大范围或忽略限制。第二步勾画理由(8)“从启蒙开始”,限制时间,考查时往往改变说法,造成意思改变。(9)“乍一看”,第一眼看上去,猛然一看,没有细细端详的意思。后面的内容往往不合乎事实。设题时往往忽略“乍一看”三个字。把后面的内容看成事实。(10)“几乎”,差不多、接近。命题人往往故意去掉“几乎”,导致信息错误。(11)画线的部分是苗绣的四个特点,考查时可能选择其一。如第7题C项,“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是正确的说法。(12)“主导”一词限制“传播形式”,考查时往往对其忽略导致信息错误。(13)“至少”,限定“非物质文化形态”数量范围。第二步勾画理由(14)画线句子强调了苗绣借助互联网传播的原因及好处。如第8题C选项对此做了考查。(15)画线部分是写“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的优点,即“人们可以反复观看”,与第8题D选项意思一致。第三步迅速串联第一,速读原材料,寻找关键信息。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介绍苗绣的历史、形式、分类、风格、图案内容及制作过程。材料二,苗绣的作用: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材料三,苗绣的传播形式:不仅仅依靠静态传播方式,还借助视频手段。第二,整合材料,得出结论,概括作者写作意图。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第三步迅速串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通过概括可以明确,三则材料是围绕“苗绣”去组织材料的,写作意图是介绍苗绣特点及作用,并告诫人们如何保护苗绣。第三,明确构建文本的意义。在读懂文本、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这三则材料的意义就是引导人们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趣味,呼吁人们做好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工作。考生都知道,解答高考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就需要用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代入原文或原文的相关区域进行比对,但是一般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都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接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大相径庭。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转述、概括、解说、重组、变形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在命题过程中往往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篡改或者进行一定的扩大、删减等,这类选项在原文的区域也往往只涉及局部,解读此类题目需要“两步走”:局部区域选项——筛选标疑,注重细节五比对一、绝对化选项的筛选,标疑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题的部分选项,有时候会绝对化,回归原文比对前可以对这样的选项进行筛选,先把可疑的绝对的词语标记出来,有的时候绝对化的选项可能直接呈现出错误。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读完这四个选项,要本能地重视选项中某些绝对化词语:A项,“如果……就……”,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显示的是一个直接而必然的联系。B项,“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中“必须”“完好”,都是绝对化的词。当然要注意一点,我们遇到绝对化的词不一定就代表这个选项错了,但这样的选项往往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而C选项和D选项相对来说没有绝对化的语言。二、回归原文,注重细节五比对就是把四个选项代入原文相关的局部区域,在词语、概念等细节之处进行比对,在具体比对时,思维趋向是命题者设置的“干扰项”,也就是高考选项常常设置的错误类型。高考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把另外三个选项设置成“干扰项”,这些“干扰项”往往呈现为以下错误类型:错误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