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单元及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有关教学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宏观方向上的知识拓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使前面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接受。本单元共两章,其中《生态系统》一章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历年WAT考试必考且占分较多。生态系统一章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由食物关系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链为基础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学难点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本章的内容理解性比较强,为了更好地将知识与概念落实到位,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例以增加概念的具体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生态系统”概念的学习。课前安排预习任务:依据已学知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句话: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进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此一定要强调并举例说明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二者缺一不可。生物环境适应影响影响二、“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的处理(该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基础。)1.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具体组成成分,可借助实例帮助理解,如一块农田、一块沼泽地、一个湖泊等。2.分析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通过回顾各种生物的代谢方式,来判断不同类群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教师特别点明:生产者—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占有重要地位。让学生明确:作为一个最简单的生态系统至少具有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和分解者。3.“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归纳总结在前面两点知识的基础上并结合课本P42的图6.1-7得出结论。此时要让学生明白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这样,不但再次确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而且为后面的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学习打下基础。三、食物链和食物网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基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而引入的两个概念。可再次利用课本P42图6.1-7,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回顾,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迁移;也可引入课本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而食物链和食物网建立的基础正是生物之间的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1.食物链概念的处理以课本P44一条食物链为例,必须让学明确的问题:食物链的成分、各成分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的写法。此时注意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列举食物链,小组内相互检查、交流,以达到强化和巩固的目的。对于“生物富集”,需通过实例分析讨论达到理解程度。让学生明确“生物富集”给生物圈带来的危害,以及为避免这种危害发生人类应采到的有效措施,确立环保意识。2.食物网部分应处理的问题。(1)借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形成食物网?进而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食物联系的复杂性,即:一种生物可以被多种生物捕食,也可以捕食多种生物。(2)借助课本食物网模拟活动明确三点:第一,一种生物数量变化往往牵动整个食物网,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二,生态系统稳定性、食物网的复杂性、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关系。第三,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以及人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3.最后阐明“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渠道。”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部分该部分既是本章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课本相关图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相关概念。1.能量流动内容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传递:途径是食物链与食物网散失:呼吸作用消耗2.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部分较难理解,可借助能量流动的动态视频和相关图示展开讨论与学习。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以代表性的C循环为例展开。教学中,教师提供课件或挂图,直观显现碳循环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理解碳在生物之间的循环、从生物体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取决于食物链的捕食关系涉及每一营养级的能量的三个去向此处,需要依据各种生物代谢的知识来说明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对物质利用的特点。可以课前安排预习内容以作好知识的链接。5.对比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理解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明确“物质循环的同时时终伴随着能量流动。”五、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该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知识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和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对生态系统结构特点的进一步阐述。首先,通过驼鹿与狼的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比例在不断发生变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进而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特点。关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生态系统的类型来展开,通过实例或课件展示对比某两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认识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自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随后结合身边的某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实例进一步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因素的干扰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破坏,此时可让学生列举实例来进一步说明。最后,教师应抓住时机让学生再次确认“应从自身做起,尊重生态规律,提高环保意识,为环境做贡献”的生态学价值观点。第二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延伸,又是对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关注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提高公民意识,增强保护生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教学难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教师要准确把握《标准》的要求,不要盲目拔高,注意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让他们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分析、讨论我国动植物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再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有关遗传、生态环境的知识,分析、概括出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教学,可以课前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生物资源及其利用,获得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感性认识。直接使用价值借助教材学生容易理解,对于比较抽象的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品味,明确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两部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分析相关的资料,明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丧失的原因;然后再通过分析、讨论我国有关濒危生物的现状,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分组讨论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相对于知识和能力来说,本节更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第七单元生物技术教材对“生物技术”从两大方面即“生活中的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加以阐述,明确指出了生物技术及利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第一章生活中的生物技术教材在继第二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之后,再安排这部分内容,已经有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同时又是对该知识的运用和进一步的延伸。本章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是直接讲述,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活动材料,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去设计、探究、观察、调查、体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发酵技术”一节要求首先通过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作”,亲自设计酸奶的制作过程,明确乳酸发酵的原理及乳酸菌的作用;通过观察“白酒的酿造过程”图片,概述酒精发酵的过程,明确酒精发酵的原理,进而总结出发酵食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广泛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进一步体会发酵食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食品贮存”一节要求首先通过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活动,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探索食品保鲜的措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利用。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阐述食品发酵的原理,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是:酸奶制作的操作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分析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要摆脱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将“做”摆在核心位置,使学生在“做”中领悟和感知知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多种活动素材,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观察、探究、调查等活动中,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各种能力。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通过发酵制作的食品,了解学生对发酵概念的理解程度,而引入本节的教学。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中酸奶的制作过程是本节课的关键,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分小组在课前完成,课堂上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计划、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特别注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以强调科学实验的严谨性,也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另一方面得出结论。关于“发酵的原理”这一重点,教师应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使他们认识到无氧环境在发酵食品制作中的作用。关于“酒精发酵”部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白酒酿造过程的步骤,明确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白酒酿造过程中有两种微生物参与了发酵过程(霉菌和酵母菌);二是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受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对于“食品贮存”这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强,所以应充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探究、设计活动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对于“食品贮存的原理”的教学,引导学生做好“探究食品腐败的原理”实验是关键,在此前提下总结出食品贮存的原理。在明确食品贮存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类的食品的贮存方法,尝试对某类食品进行贮存并选择出最佳贮存方案。第二章现代生物技术与感性认识较强的传统的生物技术相经,“现代生物技术”是一种抽象性、理论性很强的生物技术,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内容,不易理解。本章选取现代生物技术中的核心内容—基因工程,从基因工程的原理、应用及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进行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克隆技术及其应用和克隆与伦理方面的知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概述基因工程的工作原理及大致操作过程,说出基因工程的应用,概述克隆技术的原理及大致操作过程。教学难点是:基因工程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克隆技术的原理及操作过程。“良好的导言就是成功的一半”,本节的导语很重要,应充分利用“基因治疗”的相关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基因工程”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内容接触得少,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借助课本P93工程菌的培育过程,结合已学过的遗传知识,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以及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生物的含义。对于“基因工程应用”内容的教学,先布置学生进行调查活动,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最后进一步组织讨论完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的学习,让学生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这把利剑的双刃性。总之,本节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将“调查与广泛搜集资料”摆在核心位置,让学生通过亲自调查来领悟和感知其中的一些知识。这样,即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克隆技术”一节,教材以植物营养器官的繁殖为例来引入克隆的概念,从感性较强的角度入手,学生便于理解。对于植物克隆教师要点明其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它的实质是无性生殖。关于动物的克隆问题,可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前网上搜集的相关事例,最后以“多利”的诞生为例来学习讨论动物的克隆。讨论“多利”的诞生过程,要充分结合课本P98图示的形象表达,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多利”没有父亲,只有三个母亲,在“多利”的诞生过程中这三个母亲各发挥的什么作用?2.从生物学特点看“多利”应该最像谁?为什么?3.动物克隆的原理是什么?(答案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教师加以说明)4.“多利”的诞生与普通绵羊的繁殖有什么区别?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通过学习讨论,最后明确动物克隆的实质也是无性生殖。在此,尤其强调的是克隆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给人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