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冲刺阶段复习策略2010-3一、明确考试内容及要求《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三者内容覆盖关系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1、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国家考试中心领导发表了关于课标、高考大纲、考试说明、高考命题之间的关系的讲话,其主要精神是“做减法”。即课标是封顶线而不是保底线。2、地理高考评价目标(十项能力要求)(1)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分布;记忆重要地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要大时事。(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差异,掌握《说明》中要求的世界各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其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不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何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人文地理各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和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6)认识和理解我国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利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解题的前提解题的核心能力得分能力3、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地理学科评价目标二、第二轮复习中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自然地理部分概念不清,原理、规律不能正确运用2、只满足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没有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不能宏观把握知识系统,知识没有结构化。(碎、无搭建)迁移不灵活。3、复习过于宏观不注意细节,答题出现笼统、套话、无话可答的现象,解题技能差。(原因)4、过于求难,忽视基础5、摒弃教材,不能回归教材,答题没有落脚点2.第二轮复习教师需要突破的三个主要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如何进行区域地理复习?如何提高学生的论证表述能力,真正提高综合题的得分率?三、第二轮复习的教学处理对策(一)考点整合,完善知识结构学生现状:学生只熟悉教材,背会教材上的知识点和原理,不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零散的记忆占据了记忆的空间,背的东西太多,答题时不会用,不会知识的迁移,不会举一反三。高考要求:重视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重视对知识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考查。解决措施:从某一具体的知识(能力)点入手,从该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入手,内化知识,构建结构,进行知识迁移、整合,成为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小切口”的复习活动。1.晨昏线2.太阳高度3.大气运动4.气候形成5.地壳运动6.地域分异7.河流(以某河为例)8.洋流分布9.自然资源1.设置“小切口”专题10.人口11.城市12.区位分析13.环境问题分析14.可持续发展之行动15.世界重要地区16.中国的区域差异17.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18.跨区域资源调配知识专题经纬网地图的判读与应用等值线地图的判读与应用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与应用区域比较的方法地理计算地理探究能力专题2.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复习的重点抓“概念”重“消化抓”原理”重”理解”总结归纳规律,建模及其应用抓概念重消化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11)”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图12)”,回答21题21.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50%13%3%9%20%5%燃料饲料肥料工艺编织自然腐烂其它图中O为昼半球,N为北极点,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非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1.P、Q两点情况相同的是A、白昼长短B、太阳高度C、所在区时D、太阳所的方向应用回归应用回归举一反三原理、规律的应用概念教学表述的差异(得分差异)落实检测?地理概念是掌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基础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考察并分别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及剖面图,回答第1题。在野外,该研究小组利用目视估算法估测地形高度。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在①地估测出山的海拔高度B.在②地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C.在③地估测出山谷的相对深度D.在④地估测出谷底的海拔高度图1示意某地区地形,读图完成1~2题。1.根据图1信息,可以判断A.a河的总体流向为自东向西流B.a河的落差比b河大C.P点到山顶的相对高度可能为300mD.陡崖顶部的海拔高度可能为450m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要专门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抓”原理”重”理解”理清流程、建立联系、找出链接点大气的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七压六风-对气候的影响。季风地球自转和公转-黄道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一晨昏线---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热量变化-四季更替地理位置—热量、水分—气候—农业地域类型—品种自然地理强调系统性、自然地理要素的本质特征、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区域地理一定位置、范围内所包含的所有地理事物,分析这些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分布、影响、解决措施前期复习注重构建模式、后期注重差异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尤为突出)总结归纳规律,建模及其应用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特征纬度差异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海陆差异夏季气温海洋低、陆地高,冬季相反地势高低地势升高气温降低地形分布山地高原边缘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寒、暖流暖流流经地区气温升高,寒流相反地面反射率反射率大气温低、变化大季节变化低纬、高纬地区气温季节变化小,中纬地区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夏高冬低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1)气候要素知识模型及其应用☆气温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知识模型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①根据气候要素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知识模型☆模型应用: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所反映出来的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确定分布区域,解析气候成因。0º10º20º30º40º60º70º90º25º35º55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②根据地理位置特征判断气候类型的图式知识模型根据主要国家或城市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说明气候特征,解析气候成因。☆模型应用:气候因子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下垫面制约气候类型决定气候带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地面状况洋流海陆差异地形差异地面性状(反射率等)山地效应(焚风效应等)盆地效应高原效应1、气候知识模型及其应用(2)气候类型知识模型及其应用③气候特征和分布的成因分析知识模型[拓展实例☆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的特例气候的成因分析1、为什么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2、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3、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原因。4、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区是热带草原气候的主要原因。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6、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7、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8、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气温低的原因。9、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10、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拓展实例☆改变气候特征和分布主体规律的特例气候的成因分析不同天气、不同地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同的原因:11、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的原因。12、内陆比沿海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13、山顶比山下平原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小的原因。14、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度平原、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的原因。15、气温的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越来越高的原因。16、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的原因。·abcdabcdaA·BeeffAabcdefabcefBd若abcdef,f-e=e-d=d-c=c-b=b-a=h则3hB的相对值3h+2hdA的绝对值d+h2、等值线知识模型及其应用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地图图形归纳式知识模型(1)等值线会合知识模型ABabbaba若ab,则AaBb.即小于小的,大于大的。2、等值线知识模型及其应用地理要素等值线分布地图图形归纳式知识模型(2)等值线闭合知识模型(二)关于区域地理复习考试大纲: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世界地理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中国地理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1.我对《区域地理》教学的看法系统地理问题分析的基础地理问题发生的落脚点(载体)突出区域应用,淡化知识要求2.我的几点复习设想⑴区域与系统有机结合,根据系统地理知识落脚的需要——重视特征区域的选择与分析。气候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地势海陆分布水文植被土壤农业特色工业布局……人类活动以欧洲为例寻找关键要素(2)运用综合的思维(地理环境整体性),教会学生区域特征的分析方法认定区域自然环境总特征气候地形河流和湖泊主要外力作用植被土壤人文社会环境居民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域地理一般知识框架农业热带企业化种植园、新垦区农业咖啡、甘蔗、香蕉第一;小麦要进口机械化程度高;注重生物技术类型产品特点自然条件地处热带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工业资源、交通、水力条件特点结构合理、齐全分布: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突出问题后果雨林破坏国外掠夺迁移农业影响全球气候巴西(3)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某一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关关于地图漫游:——布置漫游作业1、看图漫游2、思维漫游:大洲大洋——板块分布——全球地震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平原——世界大河分布——世界农业区的分布大洲大洋——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洋流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渔场分布——自然带分布多角度漫游:亚马逊河——河流补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河流航运价值——河流冲积地貌——河谷形态等亚马逊河——亚马逊平原——世界平原分布——世界高原分布——世界主要山脉——板块构造学说——地质作用等亚马逊河——热带雨林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大气的运动——天气和气候等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破坏——热带迁移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选择等(4)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差异性),教会学生区域比较的方法首先要考虑比较标准的确认——根据比较“主题”的需要选定合适的比较要素。其次是选择比较的方法——“横比”或“纵比”,横向比较大多适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纵向比较多用于同一地理区域不同阶段的变化分析。图1(09年浙江文综卷36题)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为什么?(2)分析海陆分布与地形对甲、乙两地气候形成的影响。(3)简述该区域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你认为该区域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哪里?判断依据是什么?空间定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