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幼英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一)基础性包括:•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二)发展性包括: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核心思想】【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关注可测性和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随着课改的推进,各地相应实行了等级考试,中考化学试题体现“双基”考查与能力考查紧密融合的特征,特别强调“双基”应用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显然是把“双基”考“活”了。一、课前精心“预设•有效的教学预设并非是在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进而形成完美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教案进行演示。•他要求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对象”和“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1、教师要读懂课标,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复习中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智慧。[案例1]基本概念:“元素”的复习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讲”、“练”结合,达到对知识点的挖掘和拓展概念的挖掘和拓展问题点评1.概念的描述1.请你用自己的言语说出“元素”的涵义体现对概念的理解2.概念的应用(1)正向思维:判断属于同一元素的条件逆向思维: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的异同(2)元素的化学性质1.下列四种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①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②属于金属元属的粒子是。③与A元素化学性质最相似的元素是。上述判断有依据吗?④R元素的化学式为R(OH)2,则R对应元素是。2、Na和Na+是否同属元素?请你尽可能多的说出它们的异同之处?通过深入浅出的问题,使概念得以拓展、深化。3.元素的表示①元素符号的含义②元素的书写③描述物质的组成1.说出下列两个化学符号的多层涵义,并对应列举出几种相应的符号:O;Fe……2.下列符号中,可以表示元素原子和它的单质的是()A.HB.O2C.Fe2+D.C3.听写:氯元素、氢气、氦气,+3价的铝元素,体温计中的液态金属,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4.NH4HCO3、CO(NH2)2、(NH4)2SO4都是肥,因为它们都含,请描述NH4HCO3的组成。化学用语是“双基”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和深化4.元素的分类拓展1.列举出常见的金属、非金属元素2.列举出地壳中所含最多的4种元素3.列举出人体中所含最多的4种元素4.列举人体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5.下列4种金属中Fe、Cu、Al、Zn找出一种在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其他3种都不同的金属,并说明理由。问题由浅入深,由基础知识的识记过渡到开放性思维。5.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序数找出某元素,并说出周期表给出的信息从周期表中找出原子序数为8和13的元素并说出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课堂练习均以省钢、市纲为主,课后尽可能不布置作业。点评:1、以问题为载体,讲、练结合,突出了复习教学的特征。2、知识点拓展宽,从一个概念出发,广泛联系,覆盖大量基础知识,具有走进去的深度。3、问题的针对性强,并有简单的迁移应用,分析归纳,体现跳出来的智慧。•显然,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和变更,随机处理课堂信息,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复习更贴近学生的需要,也才会更有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案例2]“物质分类”的专题复习在知识网络化、系统化中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问题1、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等填入表中。问题2、用自己的言语描述: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问题3、在学案上写出2种你最熟悉的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式。点评:1、通过问题将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网络化、突出概念间的联系,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一种重要学习方法。2、虽然不要求大量背诵、记忆基本概念,但能准确说出概念的涵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3、通过一个简单的开放性问题,调动学生把概念的与具体物质联系起来,突出概念复习的核心。•利用表格、框图、树图等方式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建立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对于基础知识的落实是极为重要的,不能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注定是要遗忘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并贯穿于整个基础知识复习的全过程。物质元素(宏观)分子原子离子(微观)结合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分裂得(失)电子失(得)电子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2教师要熟悉学情,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教学预设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通过复习掌握一种有效的方法。二、课中把握“生成”:•有效的教学生成,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时的构建与生长,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发现和新问题。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有效的教学生成不是漫无目的的脱离教学目标的生成,更不是对教学重点或难点的“舍本逐末”的拓展。1、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生成的良机,点石成金。[案例3]:一个教学片段教师问:如果将5gA物质加入到95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为5%吗?甲学生回答:溶质质量为5g,溶剂的质量为95g,溶液质量为100g,所以溶质量分数应该为5%。教师再问:5g食盐、5g胆矾、5g生石灰分别加入95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5%?甲学生则较快就得出:它们分别是等于5%、小于5%、大于5%。演示实验:配制这三种溶液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错误是重要的教资源。作为教师,我们能代替的只是看得见的答案,却不能代替学生看不见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生成的良机,点石成金。只有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索中,才能有效引领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2、教师要有一双彗眼,能及时分辨教学生成的实质。因为“即时生成”的问题也并不是都有价值,有些学生生成的问题没有思维意义,属于平面性问题或弱智问题,对人的思维开发和智慧生成没有启迪意义和探究价值。有的是奇思妙想,有的是节外生枝,有的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敏锐地做出判断,并及时捕捉其中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案例3]“制取常见气体”的复习发现创新的生成•问题:现有4瓶药品——2瓶固体、2瓶液体。•(1)小娜同学从一瓶固体和一瓶液体中各取少量试剂于试管中进行混合。产生了一种无色气体,气体是何物质?同学们对此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小佳同学猜想产生的所体可能是①;②③……(2)设计一下实验,验证猜想①是正确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1)(2)(3)小华想用给定的收集装置(如下图所示)收集一瓶小佳同学猜想②中的气体,则气体由(选填“a”或“b”)端进入。三、课后认真“反思”•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都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说明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1、反思的涵义•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当教师有了反思意识,就能把目光投向堂课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经常地、自觉地去关注、去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话语”。2、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师构建个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环节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反思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反思能促进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3、反思的层面我在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我采取的策略是否有效?等等。4、反思的平台课堂教学——反思的重点学生反馈——反思的热点信息技术——反思的亮点学习观摩——反思的起点四、形成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精湛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与其他教师所不同的比较稳定的特征,是独特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语言、教学风度等的综合表现。*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模仿、探索、创造和独特风格四个阶段。目前我们主要依靠实践•教学方法的突破,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点。方法,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船和桥。•教学风格的形成,往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方法的个性上。我赏识那种能移植、兼容但不完全模仿的人。•教学风格是教师不畏艰辛,勤奋耕耘的结晶。一个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的教师,其风格来之不易,要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研究才逐步形成。要及时总结经验,提炼出典型特点,并推广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形成鲜明而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只有通过学习者的心灵体验和领悟,把他人的风格渗透到自己的内心肺腑,从而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融汇于自己的教学创造中,才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一种境界---“教有常法,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是否有效,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