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概论第三章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一节文化大变革的滥觞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文艺复兴(1350-1600)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中世纪TheMiddleAges,TheTimeBetween古罗马的辉煌——“宏伟即罗马”如今复活罗马文化的自信与希望中世纪:二者之间伤心的插曲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异同1.历史观的不同2.对古典文化的态度3.看待人和宇宙的不同态度4.各自的重心具体的不同1.文艺复兴:古罗马的辉煌与基督教罗马时期的黑暗中世纪:异教徒时代的黑暗与基督降生后的光明2.文艺复兴:古典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中世纪:将古典文化随意地融合在基督教信仰体系之中3.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超自然主义4.文艺复兴:语言文学、艺术、史学中世纪:神学相同之处宗教性古典的神话和象征融合基督教传统文艺复兴的特点人性的苏醒以感性的人性代替抽象的神性以现世生活反对枯燥的天国理想以人的感官享乐代替禁欲主义中世纪的圣母与圣徒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回到古希腊罗马,推崇拉丁文2.发现和赞美具体可感的自然3.发现和肯定人和世俗生活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薄伽丘莎士比亚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邦国林立梅狄奇家族道德的堕落佛罗伦萨大教堂1420-1446二宗教改革目录基督教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历史影响基督教在16世纪基督教简介基督教的两次大分裂11世纪:东西分裂16世纪:南北分裂基督教的两大核心概念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基督教Christianity东正教GreekOrthodoxy天主教RomanCatholic新教Protestant路德派Lutheranism圣公会AnglicanChurch加尔文派Calvinism基督教的两大核心概念罪恶sin,sinful,sinnercrimeguiltevil救赎salvation宗教改革之前的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教会的绝对权威:绝对无误,赦罪权“昂贵”的特权阶级:敲诈掠夺知识的垄断罪恶观—神圣的理想-强烈的罪感救赎观—神人合作说-得救的焦虑赎罪券中世纪对死亡的恐惧赎罪券台彻尔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标志1517《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Theses个人危机深重的罪感教牧危机教义与实践的矛盾危机的出口——因信称义善功称义因信称义《九十五条论纲》台彻尔I罪人要受到炼狱的惩罚II赎罪券可免去活人和死人的罪过。III上帝已将赦罪的全权交给教皇了。I罪人所受的惩罚不是炼狱的痛苦,而是人的良心的折磨,而且只是针对活人。II罪人的悔改应该是内心的悔改,而不是外在的行为,是伴随一生的,而不是买赎罪票。III教皇并无赦免罪过的权力,赦罪的恩典在上帝。“如果教皇现在颁发赎罪券,是为了拯救灵魂,而不是为了钱,那么他以前颁发的赎罪券也是同样有效,那么他为什么将以前的赎罪券搁置呢?”“教皇作为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钱,而用贫穷信徒的钱去修教堂?”马丁·路德的改革活动1520《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反对罗马教廷的三道护墙:神权至上教皇和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只有教皇才有权召开宗教会议《论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马丁·路德的意义罪恶罪感——坦然接受自己的全然败坏救赎焦虑——信靠,因信称义,放下重担神学上的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新教与天主教的不同教义礼仪圣经教堂新教三大主流教派马丁·路德——信义宗——神学以“因信称义”的宗教思想与罗马教会相对抗,开创了注重内在精神自由的路德教(信义宗)。英国——圣公会——教会与政权为王权的壮大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安立甘宗或圣公会)。加尔文——归正宗——神学与神权强调勤奋节俭的美德,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合理性根据(归正宗)。英国的宗教改革历史背景中间路线(viamedia)新教的神学教义+天主教的宗教实践宗教意义克服了罗马天主教的内在矛盾和虚假信仰,把宗教理想与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并且通过宗教分裂的事实而促进了宗教宽容。打破了罗马教会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在客观上推动了自由精神的生长、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世俗意义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天主教强调人在面对神的恩典方面有承纳或拒绝的意志自由,人通过在教会中的礼仪活动和修会中的禁欲苦修等活动蒙受神恩,赦免罪行。人希望通过这些善功一步步接近上帝,进入天堂。那么教会就像是这些善行的管理者和评判者。这些善功又很多表现,例如捐纳赋税,买赎罪券。当罗马教会较为清廉的时候,教会的各级神职人员进行奖惩的作用。但腐败之时,便只能成为他们假借圣事之名聚敛财物的途径。”第二节新视域与新背景目录地理:地理大发现政治:民族国家的崛起宗教:宗教宽容地理大发现时代背景与动机航海活动的发展过程时代背景与动机东方情结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与陆路交通的阻断航海技术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观:托勒密的地圆说传播基督教信仰香料贸易航海活动的发展过程葡萄牙1420,葡王子亨利1487,迪亚斯,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8,达·伽马,到达印度1500,卡布拉尔无意中发现南美洲的巴西西班牙1492,伊莎贝拉王后1492,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1522,麦哲伦,从欧洲西航到亚洲,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PrinceHenrique两条主要航线葡萄牙向南沿非洲西海岸,经好望角,进入阿拉伯海和印度洋,向东穿越马六甲海到达南中国海西班牙向西或西南,穿过大西洋到达印度和中国国家主义的兴起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大国兴衰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王朝国家王室家族的联姻,不存在固定的疆域民族国家1.宗教改革后政教分离,“教随国定”2.国家由国王的私有财产变成了民众的政治单元,国家利益至上3.君主专制或君主立宪大国兴衰西班牙:16世纪荷兰:17世纪中叶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英国:18世纪取代荷兰法国:17世纪成为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君士坦丁堡的双头鹰徽章宗教宽容罗马教会的改革运动特兰托公会议三十年战争(1618—1648)《维斯特伐利亚合约》第三节西方文化的现代化一17世纪的文化成就目录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科学:理性的勃兴宗教:自然神论文学:古典主义时代精神:人性的觉醒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普遍怀疑的思想方法1.从怀疑出发,确立无可怀疑的真实世界2.不是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而是要颠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虚假世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实的世界代表人物:培根:实验科学,外在经验笛卡尔:理性反省,内在经验近代思想与中世纪的对比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不同思想方法的不同:中世纪:超理性的信仰与形式主义的推理近代:以经验为出发点,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以理性为真理可靠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性的勃兴对自然的发现外在自然: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秩序内在自然:作为人的本质的理性外在自然的探索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机械论的世界观17世纪的科学实验内在自然的探索笛卡尔——普遍怀疑和自我意识“我思故我在”IthinkthereforeIam洛克——人是如何认识的反对天赋观念,主张白板说认识就是外部感官和内部反省宗教:自然神论上帝观:理性化的上帝遥远而抽象的第一因创世者,救世主,与教会与教徒同在的上帝自然宗教:强调道德和理性基督宗教的理性化文学:古典主义路易十四古典主义的特点:强调形式的规范以理性驾驭情感摹仿古希腊讲究对称和谐路易十四人性的觉醒文艺复兴:感性的觉醒启蒙运动:理性的觉醒人性的乐观1.日心说对人的自尊的打击2.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力量的乐观,坚信人可以在此岸建立人间乐园3.反对人全然堕落的基督教教义二现代化转型的完成目录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基督教信仰政治文化变革经济发展和国际格局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与精神苦恼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历史地位连接着17世纪思想革命和18世纪末的社会革命理性精神怀疑一切权威宗教批判——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社会批判宗教批判伏尔泰霍尔巴赫基督教信仰在现代文化中的意义法国无神论的肤浅自然神论向道德神学的转化卢梭:上帝是人的道德良心康德:上帝是道德理想的保证施莱尔马赫:上帝就在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直观感受中政治文化变革中世纪君权神授国家神创近现代1.自然法以自然法代替中世纪的神法作为法律的最终依据2.君权民授3.社会契约论国家的起源是社会契约,而不是上帝意志洛克和卢梭洛克对菲尔麦的批驳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卢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英国的工业革命维也纳会议(1814-1815)两次世界大战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情感和意志,对现实的不满和规避卢梭华兹华斯歌德现实主义理性和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巴尔扎克,海涅,狄更斯,果戈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回归情感、自然和中世纪崇尚真挚的情感、自然情调和神秘主义基本特点:用自由和美感代替义务和功利用情感的权威代替理性的权威用个人的立场代替国家的立场憧憬未来,留恋过去,却厌恶现实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与精神苦恼20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和生物遗传学电脑和网络技术人性的异化和悲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