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版块三 中国现代史 主题十六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题十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至今)项目中国世界综述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始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2)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政治1978年后,我国健全宪法和各项法律制度,使民主政治稳步发展经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1)改革:①由农村到城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②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③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开放: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体系思想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点4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8年6考)【中考说明】中考说明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和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识记)(一)背景1.国内(1)“文化大革命”时期积累的许多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亟待解决。(2)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3)“两个凡是”引起普遍不满。(4)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5)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的方针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6)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2.国际(1)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2)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快速发展。(3)美苏“冷战”背景下,世界局势趋于相对和平(二)时间:1978年12月(三)地点:北京(四)思想基础:实事求是(五)内容1.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5,16]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4.民主法制上: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问题的拨乱反正•(六)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实现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4.做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5.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6.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出现新局面•教材设问(部编教材·八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其他工作包括党的政治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段材料出自《人民日报》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结合历史知识,谈谈材料中这一认识的重要历史意义。•它帮助中国共产党做出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决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识记)•(一)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开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2.在人民公社化的体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二)开始时间:1978年底[2012,15]•(三)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主要内容:建立和普遍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种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2012,15]•(五)典型代表: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六)推广: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七)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革•(八)优越性•1.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然调节与合理配置,包产到户使农民掌握了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2.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实行“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原则,兼顾国家、集体、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克服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弊端•3.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农民劳作的个体差异大,分户承包适合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实际•(九)作用[2012,15]•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在推动中国农业大发展的同时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更解决了城市人口的粮食问题•3.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4.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基础•三、经济特区的发展(识记)•(一)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又积极地推进对外开放,将对外开放确定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经验•2.中美关系改善;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二)目的•1.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2.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对外经济关系,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三)建立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政策和优惠措施2.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四)发展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2.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4.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5.1990年,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6.1992年,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7.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五)延伸1.2010年建立了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2.2017年4月1日,设立雄安新区3.2013-2018年先后设立了上海、广东、陕西、海南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六)特点: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七)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1.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对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17,16]2.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窗口和示范作用3.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4.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八)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所起到的作用1.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规划了蓝图,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识记)(一)确立原因1.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3.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4.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二)过程•1.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21世纪初,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意义: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四)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考点链接】1.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P184):洋务运动(P62)、戊戌变法(P64)、土地改革(P95)、三大改造(P98)、改革开放(P104)。•2.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P226):戊戌变法(P64)、辛亥革命(P65)、新文化运动(P67)、邓小平理论(P106)。教材设问(部编教材·八下)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结合材料,谈谈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改革开放的影响。(1)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2)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3)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4)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历史纵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名称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变为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党和政府正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