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化•(约前2070—前221年)项目中国(夏商周时期)世界(公元前8世纪—前324年)综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商朝时期,国家机构逐步完善;西周是奴隶制度的发展和鼎盛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化奴隶主民主政治与封建制度发展;和平交往伴随着暴力冲突;东西方文明猛烈冲撞、融合政治(1)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由部落联盟到建立国家政权(3)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古希腊城邦文明及其民主政治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交流上: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争夺地中海控制权等暴力冲突在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思想文化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民族关系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考点1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中考说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一、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识记)(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2.时间: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3.意义:(1)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2)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王位世袭:禹死后,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4.灭亡:(1)夏桀残暴。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残暴奢侈,引起人民的不满(2)商的崛起。夏朝衰败期间,位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强大。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二)商朝•1.时间: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2.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立商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3.迁都: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因此,商朝又称“殷商”•4.时代特征: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5.统治状况•(1)政治:商朝设置了比较完备的官僚体系,建立了庞大的军队,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2)经济: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畜牧业规模较大;青铜器广泛使用•(3)文化:甲骨文的出现与使用(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6.灭亡•(1)纣王无道。商朝末年,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荒淫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2)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大败,商朝灭亡•(三)西周•1.背景:位于渭河流域的周原,原为商的属国,国君周文王重视农业生产,任用姜尚等贤臣,国力逐渐强大•2.建立: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姬发继位,率兵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今陕西西安),又称镐京•3.时间: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4.统治状况•(1)规定土地为国家所有,贵族和平民只有使用权,不能转让和买卖(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农业、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已实现人工灌溉•5.时代特征: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达到了顶峰•6.灭亡:春秋时期,政局混乱,导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平王东迁)•【易错警示】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启是我国第一个世袭国王,两者要注意区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二、西周分封制(识记)•1.背景•(1)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暂的政局动荡•(2)西周统治范围相对辽阔•2.目的•(1)现实目的:适应人口不断增长、疆域不断扩大的需要;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根本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西周等级示意图•3.条件(基础)•宗法制: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制度,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两大政治支柱)•4.内容•(1)周天子对诸侯分封: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即“授民授疆土”•(2)诸侯的权利:由诸侯管理封地内的事务,在封地内诸侯可以再次分封人口和土地•(3)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5.特点•(1)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受封者从属于周王;层层分封,构成严格的等级秩序•(2)封国有同姓、异姓之分,分封对象多元化•(3)分封土地和人民,权利和义务相结合•6.崩溃原因•(1)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废除分封制•(2)经济上(根源):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与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得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开始走向衰亡•7.崩溃标志: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正式承认•8.积极影响•(1)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2)密切了西周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3)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4)调节了奴隶主阶级的内部关系•(5)加强了对国家的统治,促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9.消极影响•(1)由于受封诸侯在自己封地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且中央对地方难以形成直接全面的管理,导致东周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分裂•(2)贵族垄断权力,任人唯亲,这种局面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考点链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P185):分封制(P4)、郡县制(P13)、行省制(P37)。•【易错警示】分封制形成于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创的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历史纵横】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迅速走向强盛。•考点2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商鞅变法孔子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8年4考)•【中考说明】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史实,知道孔子并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春秋争霸、战国七雄)(识记)•1.概况: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2.时代特征•(1)春秋时期: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2)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思想活跃,文化繁荣•3.春秋争霸•(1)背景•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②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2)目的:夺取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霸主•(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4)概况•①齐桓公首霸: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通过葵丘会盟成为中原霸主•②晋楚争霸:a.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军队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b.邲之战:公元前597年,楚军在邲打败晋国,楚庄王跃升为霸主•③吴越争霸:吴王夫差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灭掉吴国•春秋争霸形势图•(5)性质:奴隶主贵族之间的兼并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侵略弱国的非正义战争•4.战国争雄•(1)背景•①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的统治基础被打破•②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为其奠定了基础•③春秋后期,周王室大权旁落•(2)战国七雄: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与原有的楚、燕、齐、秦并称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3)主要战役:齐魏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典故:围魏救赵)、齐魏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典故:减灶诱敌)、秦赵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典故:纸上谈兵)(4)政治外交策略•①“合纵”: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代表人物:苏秦、公孙衍)•②“连横”:秦国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代表人物:张仪)•(5)性质: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具有非正义性;公元前230年后,秦国的兼并战争具有统一国家的进步性•(6)影响•①积极:a.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b.由初期争夺土地和人口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交融•②消极: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7)特征: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教材设问】(部编教材·七上)•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竞相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什么问题?这反映出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二、商鞅变法(识记)1.背景(1)经济上: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根本原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②私有土地不断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地主私有)(2)政治上:①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②魏国等国家的变法为秦国变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3)军事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日益激烈(4)思想上: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5)主观条件:为了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秦孝公积极从各国延揽人才,变法图强2.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3.目的(1)直接目的:富国强兵、变法图强(2)根本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内容影响政治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连坐法(1)扩大了国家赋役来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严刑峻法是导致后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建立县制。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2016,13]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经济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了政府财政收入,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推动封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与发展军事措施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军功爵制)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打击了旧贵族思想文化措施“燔诗书而明法令”有利于秦国加强思想控制,但摧残了文化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4.性质: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奴隶制→封建制)5.结果:商鞅因守旧贵族的迫害被车裂而死,但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6.特点:严格执法,深入人心;措施全面,变法彻底;推行力度大;成效明显;重视“农战”和“法治”7.积极影响(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过渡),最终使封建制度确立,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2)经济上: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3)军事上: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增强,为以后秦国兼并六国提供了军事基础8.消极影响:律法严苛、刑罚残酷,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9.变法成功的原因•(1)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根本原因)•(2)变法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商鞅变法也得到民众的支